您的位置:首页 >文案大全 >

精选90句道德经正版原文及译文(道德经真正的原文拼音版第11章)

导读道德经真正的原文 1、道德经真正的原文在线阅读 (1)、豫乎若冬涉川,犹乎其若畏四邻,俨乎其若客。涣乎其若释,屯乎其若朴,沌乎其若浊。 (2)、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达,深不可识。夫唯不可...

道德经真正的原文

1、道德经真正的原文在线阅读

(1)、豫乎若冬涉川,犹乎其若畏四邻,俨乎其若客。涣乎其若释,屯乎其若朴,沌乎其若浊。

(2)、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达,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曰:与呵,其若冬涉水;犹呵,其若畏四邻;俨呵,其若客;涣呵,其若冰泽;沌呵,其若朴;湷呵,其若浊;旷呵,其若谷。浊而静之徐清,安以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欲盈。故能蔽而不成。

(3)、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4)、不上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不乱。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也。使夫知不敢弗为而已,则无不治矣。

(5)、包括《道德经》《庄子》《列子》在内的几乎所有道教经典已经被蜥蜴人完全篡改了!跟原来的完全不是一回事了!!

(6)、(对应通行本第二章)注:天下都迷恋的事物,是***的根源。都偏爱于好的,是不好的根源。有无相生,难易相对生成,长短相比而显现,高下相依而存,音声波动相互应和,时间前后相随。因此圣人皆以无为法而行,行不言之教。万物无时无刻不在演绎道却像还没有开始,所为甚大而无所着,成就一切而不占有(无所得)。因不占有(无所得),也就没有失去。

(7)、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彊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8)、蠕教“蜥蜴人”奴役文明要全面取代华夏文明,

(9)、道教这么多公开的门派,没有一门敢揭示这个事情的,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于1973年出土,到今天已经40年了,不是我们提出来,他们还在那里“致虚极守静笃”呢。

(10)、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死之徒十有而人之生动皆之死地之十有夫何故也?以其生生也。盖闻善执生者,陵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揣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也?以其无死地焉。

(11)、善行者无辙迹,善言者无瑕谪,善数者不以筹策。善闭者无关楗而不可启也,善结者无绳约而不可解也。是以圣人恒善救人而无弃人,物无弃财,是谓袭明。故:善人,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也。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知乎,大迷也,是谓眇要。

(12)、这才有了后来,他对于《道德经》那些别具一格的解读。

(13)、犹:原是野兽的名称,性警觉,此处用来形容警觉、戒备的样子。

(14)、名誉和生命哪个最可爱?生命与财产哪个最重要?得与失哪个害处最大?过分地爱恋某一方面,必然会耗费大量的精力与财力,过多地聚敛财富,必然导致大量地丧失。懂得满足的人就不会以现状为羞耻,明白适可而止的人就不会带来危险,就可长存于世。

(15)、40岁求健康,它认为“致虚极,守静笃”,养生的关键是养精神,保持内心的平和,比进补有用1000倍;

(16)、shànzhīwéishànsī bù shànyǐyǒuwúxiāngshēngnán

(17)、孔德之容,唯道是从。道之物,唯恍唯惚,惚呵恍呵,中有象呵,望呵惚呵,中有物呵,幽呵冥呵,中有精呵。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顺众父。吾何以知众父之然?以此。

(18)、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有静,居众人之所***,故几于道矣。居善地,心善渊,予善天,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19)、知者不博,博者不知:真正有知识的人,从来不卖弄。

(20)、1973年的马王堆汉墓考古震惊世界,原本《老子》重现人间,证明两千年来道教核心经典《道德经》是假经!“无为”、“不争”都是蜥蜴人灌输的。

2、道德经正版原文及译文

(1)、dàokědàofēichángdàomíngkěmíngfēi

(2)、宇宙万物生缘于有,有(有缘于爱取,爱取缘于受,受缘于触,触缘于六入,六入缘于名色,名色缘于识,识缘于行,行缘于无明)生于无明。

(3)、古代那些善于研究自然法则的圣人,能够从一般现象的微妙处领悟到深奥的道理,更能深入到一段人不可认识的境界。正由于难以认识,因而要有不畏困难的精神:有时像冬天涉水过河,犹豫不决;有时像担心四邻起祸,畏首畏尾;有时相当拘谨,好象做客一样;有时过分执着,好象一名纯朴而不能开窍之人;有时认识太空泛,如同山谷一般空荡;有时糊涂茫然,如同浑浊的污水一样。哪一个先贤能因为糊涂就停止研究的呢?他们总是能安静下来化浊为清。谁又能保证这种理论认识长久立于世、不会产生更深入的认识呢?他们总是能以一种动态的、变化的发展观,逐步进入新的领域研究。只有不断追求新的目标的人,才能逐渐得到知识的升华。只有保持这种永不自满的心态,就能化糊涂为明白,不断进入新的境界。

(4)、chángmíngwúmíngtiāndìzhīshǐyǒumíngwàn

(5)、知人者智也,自知者明也。胜人者有力也,自胜者强也。知足者富也,强行者有志也。不失其所者久也,死而不忘者寿也。 

(6)、这一段文字在原貌《老子》里,本来应该是接在《道德经七十九章》“和大怨”段之后。

(7)、shēn ér shēncúnfēiyǐ qí wú sī yégù néngchéngqí

(8)、既然民众不怕***的威胁,又怎么能用***威胁民众呢?假若能使民众常常畏惧***,就对那些为非作歹者执行极刑,哪个还敢犯上作乱呢?假若民众过着寻常的稳定生活,就一定怕死,就常设主宰生杀权的司法机构。若取代司法大权而主宰生杀权,这就如同取代林木工匠去砍伐,这样做很少有不伤手的。

(9)、有失必有得也是自然界的对立法则:废弃了自然法则的研究,就会有仁义的产生;一旦弘扬了人类的智能,虚伪狡诈也会随之产生;正由于存在六亲之间关系不融洽的现象,才产生了尊老爱幼的孝道,才崇尚其慈悲心;正是因为有***的混乱,才产生了忠贞守节之臣。

(10)、鲁迅曾说,不读《道德经》,就读不懂***文化、在***社会生存的道理;

(11)、(对应通行本第九章)注:装的过满而溢出,不如适可而止。汇聚成一群,必不能长期保持。满屋子的金玉,必不能长久守护,富贵而骄傲,自己引来祸患。功德圆满而不执着,才是天道。

(12)、炊者不立,自视者不彰,自见者不明,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之,故有欲者弗居。

(13)、zhèngshànzhìshìshànnéngdòngshànshí

(14)、假使我这一介凡夫有一点能力,我将始终将道德的研究作为人生的奋斗目标,只有偏离了自然法则的研究,才是我最怕的。一条大路本来相当平坦,但一些人总喜欢走小路。朝廷本有良好的规章,但田地却是一片荒芜;国库中本来空空如也,然而一些政客却打扮得极其华贵;身上本来带着利剑的武士,却厌起饮食来了;百姓本来丰衣足食,却偏偏有些人又偷起了享玩之物。这些现象并不是自然法则下的产物。

(15)、尼采说,《道德经》像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

(16)、接下来,大家可以看到,道教界公开的这两千多年来的所谓修炼,什么清净无为不争,其实是普遍的误入歧途!!无量众生都被一本假的道德经骗了!

(17)、wú bù zhīshuízhī zǐxiàngdìzhīxiān

(18)、对***的统治而言,要让***安定,就得让民心纯朴,要使民心纯朴,就得让民众不崇尚才智和地位,才会使民众不至于形成争强好胜之心。也不要让民众向往珍物稀宝,社会上才不会出现偷扒现象。更不要让民众产生贪欲之念,才不犯上作乱。因此,圣人治理***的方针就是:让国民思想空虚而能填饱肚子,淡化民众的理想而又能使身体强壮。总之,经常让民众保持既无知识又无欲望的状态,而让那些真正的聪明人又不敢不替***效力,这样的话,***就一定会治理好。

(19)、一旦结下深仇大恨,要想和解也必然有积怨,又怎么能达到与人为善的境界呢?所以,圣人(总是在尚未得罪人之前)采取公允的态度不去责备别人。有智慧的人善于运用契合方式,无智慧的人最易与人分道扬镳。自然界的法则不分亲疏,它总是与有能力的人一道。

(20)、你读现在的道德经、按现在的道教方式修炼,最后就是必然的走火入魔,修成蜥蜴人。

3、道德经真正的原文拼音版第11章

(1)、fù guìér jiāozì yí qí jiù

(2)、小邦寡民:使有什佰之器而毋用,使民重死而远徙。有车舟无所乘之,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邻邦相望,鸡犬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3)、自孔子死后百二十九年,而史记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曰:“始秦与周合,合五百岁而离,离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

(4)、道中,而用之又弗盈也,渊呵,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呵,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5)、道是可遵循的抽象的运动法则,但又不是一种恒定不变的抽象运动规律。根据事物的特性来冠以名称,是事物面貌的反映,但这种面貌不是一成不变的。没有名称是天地形成的本源;有名称是区别万物的基础。因此,人类常常假借抽象的无来达到了解万物的奥妙,通过具象之有来达到认识微妙的道。这两方面是同时产生的,然而名称又不同,都可以称之为玄妙的学说,这种神秘而深邃的理论,是各种学说的基础。

(6)、道恒无名,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阗之以无名之朴。阗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辱。不辱以静,天地将自正。 

(7)、chíér yíngzhībù rú qí yǐ

(8)、道泛呵,其可左右也,成功遂事而弗名有也。万物归焉而弗为主,则恒无欲也,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弗为主,可名于大。是以圣人之能成大也,以其不为大也,故能成大。

(9)、真正的大道修炼,是守于情中的,归根就是情,情,就是复命,返还本命。古华夏最重最喜欢的就是情,而蜥蜴人最怕的就是情,把“情”都给篡改为“静”。

(10)、shàngshànruòshuǐshuǐshànlìwànwùérbù

(11)、若所有人能把握天下总体的阴阳大象规律,天下人在行动中就不会有什么灾害,自然过着安逸平稳的日子,能非常情愿地做到相互周济,过往的客人也有了着落。自然规律之道,说起来枯燥无味,因为它既看不到,也听不到,用也用不完。

(12)、敚穆(寂寥)***不改,可以为天下母。未知其名,字之曰道,吾强为之名曰大。

(13)、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14)、孰能浊以静者,将徐清。孰能安以动者,将徐生。保此道者不欲尚盈。

(15)、勇气建立在鲁莽基础上,就会招致杀身之祸,勇气建立在理智基础上,就会活得潇洒。这两种方式有表现为有利因素的,有表现为有害因素的。上天总是表现为对一方面的厌***,谁又知道其中的原因呢?自然界的规律是:不用争斗却能取胜,不善言辞却能应酬,不挖空心思、处心积虑却有谋略,不用强迫命令却会自动归顺,全在善于运用灵活应变的谋略。这些规律就像一张遮罩在天上的网,顺应它的经纬就会有所得。

(16)、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葆之。金玉盈室,莫之守也,富贵而骄,自遗咎也。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17)、至虚极也,守静督也,万物旁作,吾以观其复也。夫物芸芸,各复归于其根,归根曰静,静是谓复命。复命常也,知常明也。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18)、圣人之在民前也,以身后之。其在民上也,以言下之。

(19)、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弗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是谓配天,古之极也。

(20)、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4、道德经真正的原文及译文

(1)、——一阴一阳之谓道,道是对立的运动形式。这里的“无为”是觉得眼下无为,属于君子自强不息的心态。只有这样,才有新的成就。

(2)、bù shàngxiánshǐmín bù zhēngbù guìnán dé zhī

(3)、民之饥也,以其上食税之多也,是以饥。百姓之不治也,以其上之有以为也,是以不治。民之轻死也,以其求生之厚也,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贵生。 

(4)、返也者,道之动也;弱也者,道之用也。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5)、能明白雄与雌这一相互依存的对立关系,就为掌握天下规律提供了基础。有了这一基础,就会具备与天贯通的悟性和理性,就能化复杂为简单。能明白黑与白这一对立关系,也就明白天地运动的基本模式,有了这一基础,就意味着具备足够的天地悟性。明白了荣和辱这一对立关系,,也就能明白人类社会生活中基本规律,就能常常保持理性,就能达到知足常乐的境界,自然能使自己心地纯朴,不想入非非。如若人类的纯朴消失,就会永不满足现状,就会有新的发明创造;圣人的纯朴消失,就会增强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就可以当官。可见,一种完善的社会体制,两种完全背离的对立观都需要。

(6)、民之不畏威,则大威将至矣。毋狎其所居,毋厌其所生。夫唯弗厌,是以不厌。是以圣人自知而不自见也,自爱而不自贵也,故去彼取此。

(7)、30岁求安稳,它说“上善若水”,但“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水能包容万物,也能水滴石穿,做人如此,才有力量;

(8)、果而弗伐,果而弗骄,果而弗矜,是谓果而不强。其事好长。

(9)、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绵绵呵若存,用之不堇。

(10)、天下人都明白美好是最值得称道的,这是由于有丑***的区分和存在;都明了善良是最珍贵的,这是由于有邪***的区分和存在。有和无、难和易、长和短、高和低等,这些对立关系正是自然法则的再现,它们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是永恒的真理。因此,圣人为了实现有为的理想,采取无为的方式来看待当前的事业,推行一些道的教育。万物生长不会逆向发展,生长过程总是不断变化的。取得成就的人也总是不会停留在已有的功劳上。只有不甘于已有的功劳,才会有新的成就。

(11)、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12)、最聪明的人听到这些自然法则后,能尽力去遵循;普通人听到这些自然法则后,则是半信半疑;愚顽之人听到这些自然法则后,总是嗤之以鼻。如果这种人不嘲笑的话,就够不上是高深的"道"了。所以创立这门学说的人认为:"具有高智商的人,反而有点糊涂;那些想在自然法则上有所长进的人,反而有点畏缩不前;将这种道视为一钱不值的人,他们自身也是一钱不值。具有与天地相融通的高度悟性的人,就如同山谷一般具有深厚的知识底蕴,但知识面又太窄。最洁净的物质表面虽然好看,但极易弄***,具有广博融通能力的人又似乎不深厚,具有某种感应能力的人又恰似一个小偷,总是暗中算计别人,不善于运用智慧的人虽然纯朴,但又好象是人类的一种别支。"最方正的东西就没有角落可躲。做一个大物件,耗费的时间必然长,声音宏亮的人,音虽传得远,但音的频率又不够,由阴阳组成的大象虽然有普遍意义,但它又缺乏具体的形象,自然法则指导下的运行之"道"虽隐藏于万物之中,但万物又不以它来命名。只有"道"才存在一个完美的开始和完美的结果。

(13)、被儒教阴魂附体的道教啊,你们已经骗人两千年了,你们还要再骗多久啊!

(14)、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也,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之欲上民也,必以其言下之。其欲先民也,必以其身后之。故居前而民弗害也,居上而民弗重也,天下乐推而弗厌也。以其无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15)、我刚才引用的无根树大家应该看到了,讲的非常明确了。

(16)、   祖宗,指的不是具体的哪一位祖宗,而是自祖宗流传下来的祖规和祖法,对祖规祖法的尊敬就是对祖宗的尊敬!“与祖宗不同的尊敬”就是“对不相同的祖规祖法的尊敬”!

(17)、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恒德不离;恒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恒德乃足;恒德乃足,复归于朴。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恒德不忒;恒德不忒,复归于无极。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夫大制无割。

(18)、tiānxiàjiēzhīměizhīwéiměisīèyǐjiēzhī

(19)、营魄抱能毋离乎?抟气致柔,能婴儿乎?修除玄览,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毋以为乎?天门启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毋以知乎?生之,畜之,生而弗有,长而弗宰也,是谓玄德。

(20)、正因为不能认识他,所以只能勉强地形容他说:他小心谨慎啊,好像冬天踩着水过河;他警觉戒备啊,好像防备着邻国的进攻;他恭敬郑重啊,好像要去赴宴做客;他行动洒脱啊,好像冰块缓缓消融;他纯朴厚道啊,好像没有经过加工的原料。

5、道德经真正的原文拼音版

(1)、(对应通行本第六十三章)注:善为而无为,善事而无事,五蕴浮云空过。(圣人)将成大事从小处做起,将成难事从易处做起,对待简单的像对待难的一样不敷衍,谨慎行事,因此没有难事。

(2)、至虚,极也;守情,表也;万物旁作,吾以观其复也。夫物云云,各复归于其根。归根曰情。情是谓复命。复命,常也;知常,明也;不知常,亡亡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沕身不怠。

(3)、导语:真正原版道德经?原版应该是,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马王堆出土的帛书老子有虚词多的特点,读起来更顺口。11月5日最新消息,道,可道也,非常道也;名,可名也,非常名也。被篡改版本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明眼人稍微一看,便自知哪个是真假。

(4)、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恒德不离;恒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恒德乃足;恒德乃足,复归于朴。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恒德不忒;恒德不忒,复归于无极。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夫大制无割。

(5)、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6)、绝圣弃知,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言也,以为文未足,故令之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

(7)、一本被篡改的道德经,把修道的总体方向都完全引错了!

(8)、一个大国,如同天下河流的下游,它是掌管天下的根本,也是天下汇集的中心。女性总是以她的恬静来赢得男人的欢心。恬静是屈尊于下的表现。只要大国以一种屈尊于下的态度对待小国,就能赢得小国的倾心;只要小国也能有暂时屈尊于大国之下的态度,就能赢得大国。所以,或者是以一种屈尊于下的态度来赢得小国的倾心,或者是小国以一种屈尊的态度赢得大国的庇护。大国不过是想将天下置于自身的关怀之中,小国不过是想参与世界事务,以赢得世界地位。要使二者的欲望得以实现,大国应该首先以一种屈尊的态度对待小国。

(9)、大邦者,下流也,天下之牝也,天下之交也,牝恒以静胜牡,为其静也。故大邦以下小邦则取小国,小邦以下大邦则取于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故:大邦者不过欲兼畜人,小邦者不过欲入事人。夫皆得其欲,则大者宜为下。

(10)、吾言甚易知也,甚易行也,而人莫之能知也,而莫之能行也。言有君,事有宗,其唯无知也,是以不我知。知者希,则我贵矣,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

本文就为大家分享到这里,希望小伙伴们会喜欢。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