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文案大全 >

精选146句求人可使报秦者的人怎么翻译(求人可使报秦者属于什么句式)

导读求人可使报秦者的意思 1、求人可使报秦者正确语序 (1)、·处所,地方。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司马迁《陈涉世家》) (2)、译:燕、赵、韩、魏、齐、楚聚敛收藏的珠宝、珍奇精品。 (3)、秦...

求人可使报秦者的意思

1、求人可使报秦者正确语序

(1)、·处所,地方。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司马迁《陈涉世家》)

(2)、译:燕、赵、韩、魏、齐、楚聚敛收藏的珠宝、珍奇精品。

(3)、秦国的史官上前来写道:“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与赵王一起饮酒,令赵王弹瑟。”

(4)、秦王饮到酒兴正浓时,说:“我私下里听说赵王爱好音乐,请您奏瑟一曲!”赵王就弹起瑟来。

(5)、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

(6)、现在您竟从赵国逃奔到燕国,燕王害怕赵国,这种形势下燕王一定不敢收留您,反而会把您捆绑起来送回赵国的。您不如袒胸露臂,趴在斧质上请罪,就能侥幸得到赵王赦免’。我听从了他的意见,幸而大王赦免了我。我私下认为蔺相如是个勇士,有智谋,应该是可以出使的。”

(7)、·对,向。 如姬为公子泣。(司马迁《信陵君窃符救赵》)

(8)、(3)名词做所谓语直接表判断(刘备,天下枭雄。)

(9)、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

(10)、·和,跟,同。 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司马迁《鸿门宴》)

(11)、译文:                     

(12)、②省略宾语:“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

(13)、荀爽尝就谒膺,因为其御,既还,喜曰:“今日乃得御李君矣。”(3分)

(14)、于是赵王立即召见,问蔺相如:“秦王用十五座城池请求交换我的和氏璧,能不能给他?”

(15)、③其……耶?其……耶(也)?    (是……呢,还是……呢?)

(16)、(1)人称代词:第一人称(余、吾、予);第二人称(尔、而、女、汝、乃、若);第三人称(之、其、彼、渠、厥)

(17)、译:天下人像云一样地聚集起来,像回声一样地应和着他,担着粮食像影子一样地跟随着他。

(18)、例①,“受”“壁”“置”“坐”,分别应译为“接受”“玉璧”“放置”“座位”。

(19)、引申义。如“我君景公引领西望”(伸长),成语有“引吭高歌”。

(20)、比较这两种对策,宁可答应秦的请求而让它负理亏的责任。”赵王问:“可以派谁去呢?”蔺相如回答说:“大王果真找不到人,我愿意捧着和氏璧出使秦国。城给了赵国,就把璧留在秦国;城池不给赵国,我保证完整无缺地把和氏璧带回赵国。”

2、求人可使报秦者的人怎么翻译

(1)、于是王召见,问蔺相如曰:“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

(2)、③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陶渊明《桃花源记》)

(3)、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

(4)、在确认这些实词为踩分点后,就用一些特殊符号(如着重号)标出,以便在翻译中落实。

(5)、②……欤(耶),抑……欤(耶)?(是……,还是……呢?)

(6)、秦王和大臣们面面相觑,发出无可奈何的苦笑声。侍从中有的要拉蔺相如离开朝堂加以处治。秦王就说:“现在杀了蔺相如,终究不能得到和氏璧,反而断绝了秦、赵的友好关系。不如趁此好好招待他,让他回赵国去。难道赵王会因为一块璧的缘故而欺骗秦国吗?”

(7)、文言文是中考语文中的难点,也是同学们失分很严重的题型。文言文想要得高分,就要多积累一些答题技巧。

(8)、秦昭王听说了这件事,就派人给赵王送来一封书信,表示愿意用十五座城池交换和氏璧。

(9)、·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而且”。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10)、·指示代词,表示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司马光《赤壁之战》)

(11)、③名词活用为意动:有“把----当作---”的意思,如:“稍稍宾客其父”、“粪土当年万户侯”

(12)、①骥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苟子·劝学》)

(13)、②名词活用为使动:有“使……成为……”的意思,如:“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14)、①何……哉(也)?    (怎么能……呢?)

(15)、赵王问:“秦国得了我的和氏璧,不给我城邑,怎么办?”

(16)、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17)、(2)代词“自”作宾语常常前置,需引起注意。

(18)、今天一早,我在阳光的照耀下伸了个懒腰,打了个哈欠,揉了揉那双睡眼,爬下了床。发现父亲早就起了床,正在厨房里为我准备早餐,他似乎还没有睡好,眼神中带着一丝倦意,不住地揉着眼睛,还不停地打着哈欠。“嘿,老爸,我起床啦!今天吃什么呀?”我调皮地眨了眨眼,“哦,宝贝起床了呀!快去刷牙吧!今天老爸做的东西你一定喜欢吃!”父亲满脸笑容,那笑容中满是疲惫与疼爱,它感动了我。(这一段描写的很好,动作、语言、神态描写等都很细致,但是在描写中可以加一些修辞,这样就更生动形象了。比如在描写早晨起床的情景时可以使用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来渲染环境,比如“太阳懒洋洋地挂在天上,像个老公公露着笑脸在打瞌睡”)

(19)、·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 儿寒乎?欲食乎?(归有光《项脊轩志》)

(20)、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3、求人可使报秦者属于什么句式

(1)、   成语有:我无尔诈,尔无我虞(译:“我不欺骗你,你不欺骗我”)

(2)、廉颇听说了这些话,就脱去上衣,露出上身,背着荆鞭,由宾客引领,来到蔺相如的门前请罪。

(3)、例:《滕王阁序》: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

(4)、③省略介词:“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5)、……(根)言:“为今之计,当节其大者,而莫大于土木之功。今群臣赐一第,或费百万。臣所部二十州,一岁上供财三十万缗耳,曾不足给一第之用。以宠元勋盛德,犹虑不称,况出于闾阎干泽者哉。虽赵普、韩琦佐命定策所未有,愿陛下靳之。其次如田园、邸店,虽不若赐第之多,亦愿日削而月损之。如金帛好赐之类,亦不可不节也。”书奏,权幸侧目,谋所以中伤之者,言交上,帝察根诚,不之罪也。

(6)、·表示顺承关系。可译为“然后”“那么”。 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归有光《项脊轩志》)

(7)、(3)数词后面增加有关的量词、分数的词语。

(8)、②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如:“时人莫之许也。”

(9)、渑池之会上,蔺相如之所以敢于侮辱秦国君臣,针锋相对地斗争,秦国做为战胜国而不能在会上加胜于战败的赵国,它的恃强胁迫赵王的如意算盘被蔺相如挫败之后,也不敢轻举妄动,这主要是因为有廉颇送赵王和相如于边境,并盛设兵以待秦,来作为蔺相如进行外交斗争的强大军事后盾。

(10)、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11)、即增补法。原句中有省略或古今用词不同的地方,可根据现代汉语的词语和语法增加或补充一些成分,使译文显豁通顺。包括以下几种情况:

(12)、蔺相如估计秦王只不过以欺诈的手段假装把城划给赵国,实际不能得到,就对秦王说:“和氏璧是天下公认的宝贝,赵王敬畏大王,不敢不献出来。赵王送璧的时候,斋戒了五天。现在大王也应斋戒五天,在朝堂上安设“九宾”的礼节,我才敢献上和氏璧。”

(13)、老百姓都认为您是吝啬的,我本来就知道您是于心不忍啊!

(14)、如果使郑国灭亡而能对你有利,那就冒昧地拿亡郑这件事来麻烦你。越过晋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您也知道很难。为什么要灭掉郑国来增加邻邦晋国的土地呢?

(15)、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16)、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17)、关键句式:“伯玉不与(之)”(省略句),“驰以(之)闻”(省略句)

(18)、卿,以勇气闻于诸侯。蔺相如者,赵人也;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

(19)、④形容词使动用法:“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使――明显);

(20)、省略宾语宾语的省略有两种情况:省略动词的宾语和省略介词的宾语。如:"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这句话就省略了动词谓语"拜"的宾语"之"又如:"竖子不足与谋!"(《鸿门宴》)这句话中省略了介词"与"的宾语"之"。在文言文中,介词"以"、"为"、"与"的宾语"之"往承上文省略。在译成现代汉语时,省略了的动词宾语或介词宾语要补充出来。

4、求人可使报秦者翻译

(1)、文言虚词主要包括连词、介词、副词、助词。其中副词,尤其是常用副词,在翻译中出现频率高,定为采分点的不少。常见常用的副词主要有:

(2)、例④,“极”“陈”“弊”“语”“斥”都可补为双音节词,译为“极力”“陈述”“弊病”“话语”“指斥”。

(3)、文言文中第二难的题就是句子翻译题了,考生可以在草稿上把关键字词的意思先写下来,然后把这些字词的意思和剩下的字词串联起来,这样翻译出来得分的可能性会更高。还有高考文言文中有一些特殊的句式和现代汉语是不同的,在翻译的时候也要注意做适当的调整。 

(4)、·表反问语气。可译为“吗”“呢”。 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5)、·指示代词。可译为“这样”“如此”。 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齐桓晋文之事》)

(6)、把下面文段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注意运用保留法)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注意运用调序法)

(8)、·表疑问,相当于“安”“何”。可译为“哪里”“怎么”等。 割鸡焉用牛刀?(《论语·阳货》)

(9)、秦王不肯击缻。相如曰:“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

(10)、①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项脊轩志》)

(11)、出洞之后,就有人责怪那个要求出洞的人,我也后悔自己跟随他们(出来),以致不能尽享那游览的乐趣。

(12)、③文言文中有些特殊句式(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倒装句)和现代汉语的语序不一样,翻译时要作适当的调整。

(13)、缪贤回答说:“微臣曾犯过罪,私下打算逃亡到燕国去,我的门客相如劝阻我不要去,问我说:‘您怎么会了解燕王呢?’我对他说:‘我曾随从大王在国境上与燕王会见,燕王私下握住我的手,说“情愿跟您交个朋友”。因此了解他,所以打算投奔燕王。’

(14)、这里,尤其要留心“焉”“者”。焉:作为句中或句末语气助词时,可不译;但当放在动词后面作代词或兼词时,有实义,必须译出。者:主要有两个义项,一是作代词,可译为“……的人(事、地方)”;二是作助词,表句中停顿,与“也”构成判断,或作定语后置的标志,不必译出。这两种词义、词性,在翻译中尤其要仔细辨析,不可当译不译,或不当译而硬译。

(15)、公讳序,字仲先,眉州眉山人。公幼疏达不羁,读书,略知其大义,即弃去。谦而好施,急人患难,甚于为己。衣食稍有余,辄费用,或以予人,立尽。以此穷困厄于饥寒者数矣,然终不悔。旋复有余,则曰:“吾固知此不能果困人也。”益不复爱惜。凶年鬻其田以济饥者,既丰,人将偿之,公曰:“吾固自有以鬻之,非尔故也。”人不问知与不知,径与欢笑造极,输发府藏。小人或侮欺之,公卒不惩,人亦莫能测也。

(16)、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17)、侍从有人要拉相如去受刑,秦王趁机说:“如今杀了相如,终归还是得不到宝璧,反而破坏了秦赵两国的交情,不如趁此好好款待他,放他回到赵国,赵王难道会为了一块璧玉的缘故而欺骗秦国吗!”

(18)、①单独用“于”“受”“见”或组合成“见……于……”,“受……于……”表判断。如:“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徒见欺于王”

(19)、即替换法。有些词语意义已经发展,用法已经变化,语法已经不用,在译文中,应换这些古语为今语。如:

(20)、张根字知常,饶州德兴人。少入太学,甫冠,第进士。屏处十年,曾布、曾肇、邹浩及本道使者上其行义,徽宗召诣阙。为帝言:“人主一日万几,所恃者是心耳。一累于物,则聪明智虑且耗,贤不肖混淆,纲纪不振矣。愿陛下清心省欲,以窒祸乱之原。”遂请罢钱塘制造局。帝改容嘉美,以为亲贤宅教授。

5、求人可使报秦者翻译成现代汉语

(1)、《齐桓晋文之事》: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

(2)、例④,谓语是句子里最重要的成分,一般是不能省略的。但在特定情况下也有承接上文、呼应下文或因对话而省略的。本例后一分句承前省略了谓语“择”,在译成现代汉语时,一定要补译出来。

(3)、荆州依附曹操的百姓,被兵势逼迫罢了,不是真心归附。

(4)、·表人称,相当于“你”“你们”;做定语时则译为“你的”“你们的”。 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司马迁《鸿门宴》)

(5)、例③,“既望”为农历每月十六。翻译时就应换成现代的说法。

(6)、例:《为学》:顾不如蜀鄙之僧哉?(兼有感叹)

(7)、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里:“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句中“入”和“出”字,根据语境可推断出意思是“在国内”“在国外”。译为:在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使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敌对国家和外患,便经常导致灭亡。

(8)、根据词语在句中的语法位置、功能、作用来推断词语的含义,这种方法叫“成份分析法”。

(9)、例: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译文:蚯蚓没有尖利的爪牙和强健的筋骨。

(10)、作者在写蔺相如这个主要人物时,则以高屋建瓴之势,从其一生的全部经历中,精心选择最具有代表性、最能表现人物思想性格的三个典型事件,即“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将相交欢”,从不同侧面集中笔力着意加以描述。

(11)、秦王把璧交给他,相如于是手持璧玉退后几步靠在柱子上,怒发冲冠,对秦王说:“大王想得到宝璧,派人送信给赵王,赵王召集全体大臣商议,大家都说:‘秦国贪得无厌,倚仗它的强大,想用空话得到宝璧,说给我们城邑恐怕不可能。’商议的结果是不想把宝璧给秦国。

(12)、③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王勃《滕王阁序》)

(13)、一会儿,烟雾火焰布满天空,被烧死淹死的人马很多。

(14)、   格式:主十宾(谁、奚、胡、何、曷、安、恶、焉)十介十动?

(15)、译:天色深蓝,是它的真正颜色呢,还是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

(16)、②名词活用为使动:有“使……成为……”的意思,如:“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17)、有商人为贼所劫,其人疑同宿者而执之,褒察其色冤而辞正,遂舍之。(4分)

(18)、例如:“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省略主语)。”可把这个句子译为:他们(主语)就用朱砂在绸子上写上‘陈胜王’三个字。

(19)、(1)先读阅读题中的最后一道题目,了解全篇文章大致的内容和主要事件。(此题如果要求“选择正确的一项”则除外)

(20)、译文:                  

(1)、48视力足够用来看清秋天里刚换过的兽毛的末梢,却看不见一大车木柴,您会同意这种说法吗?

(2)、·表示语气的停顿。 其闻道也亦先乎吾。(韩愈《师说》)

(3)、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4)、注意:“以,与,从,为,因”五介词常省略宾语。

(5)、译准句子语气(陈述疑问感叹祈使语气)和句间关系(并列转折因果等复句关系)

(6)、(3)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取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如:“唯利是图”等。

(7)、(1)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翻译时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8)、夫夷以近,则游者众。(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9)、相如回头来招呼赵国史官写道:“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为赵王击缻。”

(10)、    还有一种要注意,介词"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补语位置时,在翻译时,可视情况而定其成分。

(11)、②动词活用为名词:如“则其至又加少焉”、“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

(12)、①年号、人名、地名、官名、物名、书名、国名等专有名词保留原样,不用翻译。

(13)、我如果没有那个人的力量到不了今天。借助人家的力量又去伤害他。这是不仁德的;失掉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用混乱相攻代替联合一致,这是不勇武的。(判断)

(14)、用"见"、"于","见......于......。"表被动。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同上)"暴见于王。"(《孟子.梁惠王下》) 

(15)、④所翻译的句子若是省略句,则要把省略了的成份增补出来。

(16)、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陶渊明《桃花源记》)

(17)、六国灭亡,不是(因为)武器不锋利,仗打不好(不善于作战),弊病在于贿赂秦国。

(18)、我观察大王没有给赵王十五城的诚意,所以我又取回宝璧。

(19)、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韩愈《师说》)

(20)、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遂许斋五日,舍相如广成传。

(1)、左右或欲引相如去,秦王因曰:“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而绝秦赵之欢,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2)、例⑥,“噫”“吁”“载”均为表感叹的语气助词,翻译时只要译一个就可以了,故可译为“啊”。

(3)、·至,至于。 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齐桓晋文之事》)

(4)、先读最后一道题目,了解大致内容和主要事件。(此题如果要求“选择正确的一项”则除外)

(5)、①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李密《陈情表》)

(6)、①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诸葛亮《出师表》)

(7)、遇到实在不懂的字词,不必着急,同时必须用?或其他记号来提示自己放放先读下文,也许过后联系上下文进行推导自然能明白,或者可以到题目中去找答案。

(8)、今大王亲近群小,渐渍邪恶所习,存亡之机,不可不慎也。(4分)

(9)、注意:“以,与,从,为,因”五介词常省略宾语。

(10)、古汉语中,多数情况下,数量、分数等表示的方法和现代汉语有很大的差别,不用量词和表分数的词语,在翻译时要根据具休情况补出。如表物量,可补“个”“只”“把”等,如表动量则补“次”“回”等。如:.

(11)、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

(12)、现代汉语的句子成分的顺序,一般为"王─谓─宾""定(状)─中心词",但在文言文中,在一定条件下,句子成分的顺序会发生变化的,这就是古汉语中的所谓倒装句,即指文言文中一些句子成分的顺序出现了前后颠倒的情况。主要有以下几种倒装形式: 

(13)、例③,“再”译为“两次”,并放到谓语“击”的前面。

(14)、·表示承接关系,前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者省去。

(15)、关键虚词:“以为”是古今异义词,“以(之)为”的省略,译为“把(他)任命为”。

(16)、这样只把自己从死亡中救出来恐怕还不够,哪有空余时间去讲求礼仪呢?

(17)、余村居无事,喜钓游。钓之道未善也,亦知其趣焉。当初夏、中秋之时,蚤食后出门,而望见村中塘水,晴碧泛然,疾理钓丝,持篮而往。至乎塘岸,择水草空处投食其中,饵钓而下之,蹲而视其浮子,思其动而掣之,则得大鱼焉。无何,浮子寂然,则徐牵引之,仍自寂然;已而手倦足疲,倚竿于岸,游目而视之,其寂然者如故。盖逾时始得一动,动而掣之则无有。

(18)、·表示疑问或反诘,可译为“呢”。 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楚辞·渔父》)

(19)、·表示所处置的对象。译为“把”。 操当以肃还付乡d。(司马光《赤壁之战》)

(20)、文言句式:“遂请罢钱塘制造局”为省略句,翻译时要加以补充为“(他)遂请罢钱塘制造局”。

(1)、例②,“作息”为偏义复词,义偏向“作”,故“息”应该不译。

(2)、相如对我说:‘赵国强,燕国弱,而您受宠于赵王,所以燕王想要和您结交。现在您是从赵国逃亡到燕国去,燕国惧怕赵国,这种形势下燕王必定不敢收留您,而且还会把您捆绑起来送回赵国。您不如脱掉上衣,露出肩背,伏在斧刃之下请求治罪,这样也许侥幸被赦免。’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司马迁《鸿门宴》)

(4)、⑤岂(其)……哉(乎,耶)(哪里……呢?……哪里呢?)

(5)、《庄子·逍遥游》:天之苍苍,其正色耶?其远而无所至极耶!

(6)、·表示依据。译为“按照”“依照”“根据”。 今以实校之。(司马光《赤壁之战》)

本文就为大家分享到这里,希望小伙伴们会喜欢。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