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文案大全 >

精选146句余光中的诗歌主题有农村书写吗(余光中的诗歌主题有哪些乡愁书写,城市书写)

导读余光中的诗歌主题有 1、余光中的诗歌主题有a乡愁书写 (1)、当窗何解语,独望一江愁。========================五绝·无语儿女千秋恨,人前不愿陈。 (2)、   余光中: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西方现...

余光中的诗歌主题有

1、余光中的诗歌主题有a乡愁书写

(1)、当窗何解语,独望一江愁。========================五绝·无语儿女千秋恨,人前不愿陈。

(2)、   余光中: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西方现代主义潮流席卷而来,在台湾首当其冲的是诗,其次是绘画和音乐,当然还有散文。突然面对一个新事物,有些茫然无措实属正常。在如何对待西化和传统的问题上一时比较混乱,不仅诗人参与,社会人士也加入进来,因为各持主张,论争很热闹。当时争辩的主题大约有三个:文白之争、现代画、现代诗。而现代诗则是论辩的重点。在古典诗与“五四”的新诗之后,现代诗的产生是“必然”,再走回去是不可能的了。但是现代诗毕竟是新生的艺术,毛病在所难免。那么现代诗究竟该怎样写,它对中国的传统和西方的潮流该持怎样的态度?欲窥其真谛须先入乎其内,于是我尝试了现代主义的创作。不过我在1961年就已警觉西化之失,并向很多西化作家直言苦谏,更不惜向虚无与晦涩断然告别.回归传统。但是这个时候的传统已经融合了现代精神----正所谓“中国诗的现代化”。至于我的诗和散文,倒不必硬要较出个高下,只是相对于诗的变化,散文比较常态一些。

(3)、余光中是台湾著名诗人,但他的诗早已越过了“浅浅的海峡”,在海内外华人世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他的部分诗歌由作曲家引入歌中,被广为传唱。余光中对诗与歌的结合有自觉的意识,他说“诗是一个蛋,歌是一只鸟,孵出来的新雏,鲜羽夺目,妙韵悦耳,使听的人感到兴奋而年轻。”余光中的许多诗歌朗朗上口,有的诗歌甚至是刻意为歌之作,他诗歌的入乐正呼应了“歌诗”的传统,由余光中拓展的现代“歌诗”创作现象对当下诗歌界和音乐界都有启发作用,值得深入关注和研究。

(4)、(33)《五陵少年·自序》,《余光中诗歌选集》时代文艺出版社1997年8月版,第8页。

(5)、时间的推移按照乡愁的诗句写现代诗五绝·菊寻芳意兴频,秋韵更迷人。

(6)、P19:诗人书写了他离开祖国大陆的苍凉心境。道出了游子的孤独、寂寞和一种漂泊无根的心绪和情感。诗作真实地展示了一个流亡者凄凉的、绝望的心态。《舟子的悲歌》,掌声有请张明明、李海宗两位朋友。

(7)、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汉《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

(8)、余光中是1986年高雄市政府、中山大学、台湾新闻报合办的“木棉花文艺季”的总策划,他为之写下了活动主题曲歌词《让春天从高雄出发》,由吴南章谱曲,中山大学合唱团演唱。余光中“歌诗”旧曲常被翻唱,新曲也不时涌现。2013年3月2日,香港公园茶具文物馆举行了“诗人的缪思——余光中诗歌音乐会”,音乐会上演唱了多首余光中诗作谱写歌曲,其中,郭品文谱曲的《雨声说些什么》,许翔威谱曲的《守夜人》,胡铭尧谱曲的《火浴》,柯大卫谱曲的《算命瞎子》均为世界首演。2014年4月20日,台湾国立中山大学“光合作用”余光中诗选合唱作品诗歌讲座音乐会举行,演唱了周鑫泉、金希文、林京美、林明杰、刘圣贤数人谱曲的《望海》、《垦丁随想-大尖山》、《水世界三题》、《祈祷》等作品。

(9)、《英美现代诗选》依据1976年的版本,重新编选,部分诗作重译,并新译多首诗作,调整顺序,从99首增加到179首。《守夜人》则是从余光中十三本诗集及尚未集结成册的诗作中,精选诗作,其中有部分改动。

(10)、P18:《春天遂想起》,是余光中的情感细腻之作,讲述了作者的故乡情结和爱国情怀。写作背景是江南水乡秀丽的景色,与风土人情文化,是诗人青少年时期成长地。故他把对故乡的思念日积月累,凝聚成字字含情的诗句,迸发出来。有请邓建华带来这首《春天遂想起》。

(11)、2015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雷佳演唱了由诗歌改编的歌曲《乡愁》

(12)、杨弦谱曲多取自《白玉苦瓜》这一诗集,先后有10首之多。《白玉苦瓜》诗集也是众多作曲家的“宠儿”,甚至有的诗歌出现一诗多人谱曲的现象。《民歌》有杨弦、李泰祥谱曲的两个版本。《乡愁》一诗谱曲的人数更是居余光中众诗之冠。笔者统计到至少有9位作曲家为之谱曲。1992年中央电视台除夕晚会旅法葡籍华人胡浩波演唱了《乡愁》,字幕未注明作曲者。1993年4月余光中会晤音乐家王洛宾,王洛宾将《乡愁》一诗谱曲并为余光中演唱。杨新民谱曲的《乡愁》获文化部1998年全国声乐新人新作创作歌曲(美声组)二等奖。李海鹰谱曲,佟铁鑫演唱的《乡愁》是2002年央视8套开播的电视剧《闽南名流世家》的主题歌。2004年,香港教育事业家郑文德也将此诗谱曲,并邀请毛阿敏、杨洪基等人参与演唱,出版了专辑《十感乡愁》。作曲家沈亚威对《乡愁》也甚是喜爱,直到去世前还为之谱曲。晁岱健2006年底谱写了《乡愁》的曲子,2008年春就此曲还举办了“情中国——《乡愁》作品音乐会”。张倩也在《音乐创作》刊物发表公开曲谱。

(13)、中国现代歌曲对余光中也有影响,他年少时经历了战乱流亡,在他成长的岁月中,抗战歌曲是时代的最强音。他思念的中国“在抗战的歌谣里”。1997年他写下了诗歌《只为了一首歌——长春赴沈阳途中》,那首歌就是潘孑农作词,刘雪庵作曲的抗战歌曲《长城谣》。他“小时候常唱的抗战歌曲:‘我的家在东北的松花江上’”,这首《松花江上》是张寒晖创作的著名抗战歌曲。在诗歌《赠斯义佳》中余光中还提到过端木蕻良作词,贺绿汀作曲的抗战歌曲《嘉陵江上》。这些抗战歌曲激励着少年余光中的心,那忧伤又昂扬的旋律化入他日后的诗歌中,也定下了他诗歌爱国怀乡的主基调。

(14)、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西方现代主义的潮流席卷了台湾,从诗歌影响到散文、绘画与音乐。余光中回忆起那个时期异常兴盛的台湾诗坛:“在如何对待西化和传统的问题上一时比较混乱,不仅诗人参与,社会人士也加入进来,因为各持主张,论争很热闹。当时争辩的主题大约有三个:文白之争、现代画、现代诗。而现代诗则是论辩的重点。在古典诗与‘五四’的新诗之后,现代诗的产生是‘必然’,再走回去是不可能的了。但是现代诗毕竟是新生的艺术,毛病在所难免。那么现代诗究竟该怎样写,它对中国的传统和西方的潮流该持怎样的态度?”

(15)、“邮票”意象涵zhi蕴着的是诗人忧愁的情感,它暗示着造成最为亲密的母亲不能直接相见这种结果的原因是由于大陆和台湾政治上的睽隔。

(16)、在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我便坦然睡去,睡整张大陆,听两侧,安魂曲起自长江,黄河两管永生的音乐,滔滔,朝东。这是最纵容最宽阔的床,让一颗心满足地睡去,满足地想,从前,一个中国的青年曾经,在冰冻的密西根向西了望,想望透黑夜看中国的黎明,用十七年未餍中国的眼睛饕餮地图,从西湖到太湖,到多鹧鸪的重庆,代替回乡。

(17)、王家新尽管没有对余光中“新古典主义”诗学的问题更多展开,但毫无疑问,类似的质疑也曾出现在台湾诗坛。1986年元旦,余光中在他的第8本诗集《敲打乐》的新版序言中写道:“有些论者一直到现在还在说,我的诗风是循新古典主义,与现实脱节云云。什么才是现实呢?诗人必须写实吗?诗人处理的现实,就是记者报导的现实吗?这些都是尚待解答的问题。不错,我曾经提倡过所谓新古典主义,以为回归传统的一个途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认为新古典主义是唯一的途径,更不能说我目前仍在追求这种诗风。”

(18)、  余光中在写诗的同时也论诗,包括评论别人的诗歌和总结自己的创作经验。他的诗歌,无论是现代主义试验,还是回归传统之作,无一不是想象飞腾,意象纷呈。他也曾撰文专论意象,认为“意象(imagery)是构成诗的艺术的基本条件之一”(《掌上雨·论意象》)。他是怎样经营诗中意象的?   

(19)、余光中以自身的人生经历、中国古典文学的修养以及西方现代艺术的形式,酝酿写就“乡愁诗”,其“乡愁诗”富有弹性的内容与形式,成就了他与众不同的诗歌风格。而“乡愁诗”的广泛流传,又是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事实上,“永恒的乡愁”,不仅仅是于诗人而言,“乡愁诗”更让我们看到了诸多炎黄子孙绵长难消的乡思。

(20)、诗歌与音乐的关系,正如你要欣赏一首歌,或者交响曲、古筝,比如《平沙落雁》,你不能从中间听起,或者倒过来听,它是有一定的时间顺序。那么诗也是这样。我们听音乐的时候不是全部听的,是循序而进,第一章、第二章,诗也是如此。所以诗跟绘画一样有空间艺术,又跟音乐一样有一种时间艺术,是有顺序的。

2、余光中的诗歌主题有农村书写吗

(1)、余光中先生逝于高雄,他对高雄西子湾的热爱和眷恋或许超过任何一个地方,他说国立中山大学是最适合作诗的地方。

(2)、但是很多台湾人,包括海外的游子,却身在海外,心系大陆。而席慕蓉的故乡在蒙古草原,她既不在那里出生,也不在那里长大,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有机会踏上故乡的土地。

(3)、余光中说过:“要做一位中国作家,在文学史的修养上必须对两个传统多少有些认识:诗经以来的古典文学是大传统,五四以来的新文学是小传统。”余光中诗歌创作起步于1949年春夏间的大陆,直接受到新诗的影响。但他对当时诗坛自由诗并不满意,“庆幸自己写诗是从格律诗入手,而非经自由诗入门”。新月派针对自由诗提出规范化的理论和实践,符合了余光中的期待。余光中在诗集《天国的夜市》“后记”坦承过自己与新月社诗人的师承关系,胡适、叶公超勉励过他,师长梁实秋对他的影响更是深远。对新月派代表诗人徐志摩和闻一多,余光中也从他们音乐性的实践中吸收过经验和教训,“徐志摩的音调,往往铿锵有余,而柔婉不足,曲折不够。”闻一多诗歌节奏“或自由而至于散漫,或整齐而陷于刻板,尚未把握到适度的弹性。”余光中对新月派诗人有继承,更有创新,他在音调上刚柔兼济,节奏上富有弹性,探索出自我的发展之路。

(4)、P4:当代诗人流沙河的诗歌《就是那一只蟋蟀》,是一篇内蕴深刻、组合高妙的佳作。本诗的诗题来自与余光中的交往。1982年,余给流沙河去信:“在海外,夜间听到蟋蟀叫,就会以为那是在四川乡下听到的那只。”四年后,余写的《蟋蟀吟》中两行:“就是童年逃逸的那一只吗?一去四十年,又回头来叫我?”触动灵感,流沙河写了这首诗,刊登在香港的《文汇报》上。掌声有请徐叶子、王一婵两位联袂精彩演绎。

(5)、第三章,音韵和谐,一唱三叹。诗人选取了“雪花白”这一富有民族特色的意象。是诗人的反思,一种新的追求。

(6)、   余光中从小就接触文言文,后来虽然学外文,教外文,但从未中断过古典文学的学习和研究,尤其推崇唐宋八大家。对文言文的倡导与研究,于他的诗歌、散文创作有什么影响?

(7)、  余光中:意象与节奏,是诗艺的两大要件,必须齐备,诗才能生动而流畅。诗有意象,才不会盲;有节奏,才不会哑。意象、比喻、象征三者之间,常常不易区别。大致说来,意象较为单纯,象征就比较繁复。例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唤起的视觉十分鲜明,但并无比喻。只是即事即景而已。又如欧阳修的《再至汝阴》:“黄栗留鸣桑葚美,紫樱桃熟麦风凉。朱轮昔愧无遗爱,自首重来似故乡。”四句都以鲜明色彩开头,真是明媚极了,却不牵涉比喻。比喻必须主客呼应,虚实相生,才能成立。例如“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山水是实,眉眼是虚,将山水拟人化,实者虚之,美感就在其间。更妙的是峰从山来,波从水起,巧接天然,戏法变得手脚伶俐,不留痕迹。再如“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是以月比人:月满光盈,但是月盈之后,逐夜转亏,也就是“减清辉”,正如情人害相思,也是逐夜消瘦,一夜比一夜容光暗淡。所以“思君”是实,“满月”是虚,虚实之间有夜夜来转位:望月要在夜晚,相思也因夜转深。至于“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则是象征,因为它虽然实指爱情的无怨无悔,至死不渝,但字面却是具体而生动的意象:蚕丝与蜡泪。我自己诗中的意象,上承古典诗词,旁采西洋诗歌,有单纯的比喻,也有较为繁复的意象结构。意象繁复,就需要更高的诗艺来经营。

(8)、余光中“歌诗”也受到民间歌谣和抗战歌曲的滋养。从1939年到1945年抗战胜利,为躲避战乱,余光中在重庆江北悦来场住了七年,几乎在这里度过他的整个中学时期。他当时就读于迁校到“大后方”的南京青年会中学,学校对着嘉陵江,门前是大片的稻田,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常听到农夫、船夫、轿夫的歌唱。“在舵手的鼓声中曼声而唱,插秧的农夫们也在春水田里一呼百应地唱,溜啊溜连溜哟,咿呀呀得喂,海棠花。”听轿夫唱“天上有颗星,地上有个坑”。

(9)、   我用诗来写诗人,包括题屈原6首、李白4首、杜甫3首,更及于曹操、陈子昂、杜牧、李清照、济慈,以及现代诗人如周梦蝶、痖弦、郑愁予、罗门、张错、叶珊、陈黎、林或、流沙河等等。

(10)、流水飘香远,萤飞弄月明。========================五绝·江南女窈窕江南女,波光照影怜。

(11)、余光中对韵脚也很重视。有的以相同字词反复形成音韵美,如《车过枋寮》中的“甜甜”、“肥肥”、“累累”,《民歌》中的“听见”,《乡愁》中的“头”。有的诗作押每行末字韵,如《昨夜你对我一笑》的“ao”韵;《乡愁四韵》的“ui”“ong”“ai”“ang”韵。但新诗押韵本不严格,余光中这些入乐诗歌也未形成较统一的押韵规律。在修辞艺术上,余光中也能博采众长,兼容并蓄,在隐喻、象征、比拟、排比、对偶、反复,甚至回环、顶针等修辞格方面,运用和驾驭十分自如。这些修辞格的使用也增强了诗歌的音乐美。余光中也善于运用拟声词、感叹词,如《踢踢踏——木屐怀古组曲之二》中的拟声词,《两相惜》等诗歌中使用了感叹词。

(12)、P17:不将头垂下屈服任何的暴力,什么也不能替代我自由的歌声,要做无歌的苍鹰,暴风雨来时要直冲天顶。先生在诗人节写的这首《诗人之歌》,表达了作为一名诗人应该具备的铮铮风骨,请静静聆听这首《诗人之歌》,朗诵者:李梅。

(13)、(32)(35)(38)《从古典诗到现代诗》,《余光中散文选集》时代文艺出版社1997年8月版,第281页,第280页,第276页。

(14)、本文恰似一首长诗,字字句句,充满令人惊奇的诗的意象。作者笔下的雨时而是“黑白片子”,时而是“宋画”,时而是“一滴湿漉漉的灵魂”,时而是“温柔的灰美人”等等。作者凭非凡的才力和卓越的想象力,把乡愁化为种种意象,而意象又于作者的某段人生遭遇及心灵历程相连相融。可谓情丝和雨丝交织。

(15)、1992年,余光中第一次回到大陆。但他的诗歌,早已先于人而抵达。“朦胧诗”的代表诗人杨炼,对我回忆道,早在1980年代中期,他自己诗歌的英文译者便送给他一本余光中翻译的《英美现代诗选》,其中对于叶芝、庞德等人的翻译,令他印象深刻,至今还将其保存在柏林的家中。

(16)、波影娉婷舞,鸳鸯话意绵。========================五绝三首·醉梦醉梦两无由,清歌倚小楼。

(17)、1968年,余光中、妻子范我存与四千金在台北厦门街自家後院合影。(从左至右是大女儿珊珊、小女儿季珊、二女儿幼珊和三女儿佩珊)

(18)、一方面,余光中对故乡、祖国的风景民俗、历史文化、文学艺术倾心喜爱,由衷赞美,悠然神往,陶醉其中,深感骄傲和自豪,这也是导致他的诗中乡愁国爱无处不在的根本原因,他的《五陵少年》、《春天,遂想起》、《中秋月》、《北望》、《乡愁》、《乡愁四韵》、《民歌》、《寻李白》、《白玉苦瓜》、《中国结》等大量诗篇,都是乡愁国爱的出色表现;他这样看待自己创作中的咏史怀古、古今互证:“与其说是一种技巧,不如说是一种心境,一种情不自禁的文化孺慕,一种历史归属感”这种打在“肚里”的“中国结”(《中国结》),“并不是回大陆就解得了的”另一方面,余光中对故乡、祖国历史文化的衰老,现实的封闭与贫弱,对毁灭文化的文革动乱,也深致忧思、怨望和讽刺、批判,据诗人自言,他的《哀龙》,“所哀者乃中国文化之老化,与当时极端保守人士之泥古、崇古”(8);1966年6月写于美国卡拉马如的《敲打乐》,由于出现诸如“中国中国你是条辫子”、“他们说你已经丧失贞操/服过量的安眠药说你不名誉/被人遗弃被人出卖侮辱”、“中国啊中国你逼我发疯”、“中国中国你令我早衰”、“每一次国耻留一块掌印我的颜面无完肤/中国中国你是一场惭愧的病”等一类诗句,“引起的误解甚至曲解最多……颇有一些只就字面读诗的人说它是在侮辱中国”,其实,这首诗不过是“作者有感于异国的富强与民主,本国的封闭与贫弱,而在漫游的背景上发为忧国兼而自伤的狂吟,但是在基本情操上,却完全和中国认同,合为一体,所以一切国难等于自身受难,一切国耻等于自身蒙羞。这一切,出发点当然还是爱国”他的《闻梁实秋被骂》、《凡有翅的》写文革动乱:“天鹅无歌无歌的天鹅/天使无颜无颜的天使/凡有翅的/皆被诅咒/……/凡驴皆鸣,凡枭皆啼/凡狼皆嗥,凡鬼皆哭/……/况且驴,以及枭,以及其他/以及厉笑的狼以及惨哭的鬼/以及红卫兵之外还有越南/以及死亡的名单好几英里以及其他/以及李白的脸上帖满标语/杀尽九缪斯为了祭旗/中国啊中国你要我说些什么?”置身局外并不会被“殃及池鱼”的余光中,对发生在祖国大陆的文革浩劫忧愤不已,这不正是他的爱国感情的不可遏止的流露吗?“患了梅毒依旧是母亲”(《忘川》),子不嫌母丑,余光中与祖国之间的母子血缘关系是永远割不断的。

(19)、人的一生有一个半童年。一个童年在自己小时候,而半个童年在自己孩子的小时候。

(20)、逢人渐觉乡音异,却恨莺声似故山——唐.司空图《漫书五首》

3、余光中的诗歌主题有哪些乡愁书写,城市书写

(1)、(11)殷璠《河岳英灵集》,华夏出版社1998年1月版,第110页。

(2)、               《新华文摘》节选

(3)、(1)《莲的联想·后记》,《余光中诗歌选集》时代文艺出版社1997年8月版,第345页。

(4)、这段话出自余光中为《余光中集》所作的自序——《炼石补天蔚晚霞》,从他的自述中可以看到,虽然当时年岁尚轻,恍惚未觉离别之意,但此时的他早已亲身踏过半个中华的山河,感受了历史的风雨,更重要的是汲取了华夏文化的乳汁,尤其是中国古典文学的浸染,这不仅为他后来的诗歌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更是为之后的“乡愁诗”埋下了伏笔。

(5)、当余光中面对台湾故宫博物院珍藏的一只“白玉苦瓜”,吟出“钟整个大陆的爱在一只苦瓜”时(《白玉苦瓜》),我们毋宁把这诗句看作一种象征,他那屈原般的对故国九死不悔的执着的爱,已经全部凝聚到创造中国新诗艺术上,他要做承继屈原开创的伟大诗歌传统的“肖子”,这是他作为“茱萸之子”对乡土对祖国的大爱!可以这样说,余光中正是以屈原般的炽热爱国情感,倾其全部才力,以诗歌和文学创作的方式,来发抒、寄托对祖国的挚爱,来报答祖国历史、文化、诗歌的养育恩泽,来接续传统诗国的光荣,创造出比美楚骚、唐诗、宋词的辉煌的现代新诗艺术,使自己无愧于屈原、李白、杜甫、苏轼等诗国的列祖列宗!对祖国历史、文化、诗歌的爱,是余光中创作的内驱力和第一推动力,没有这种爱,就没有余光中向西方出发的现代寻求,和他及时告别西化的“浪子回头”,也没有他熔古今东西于一炉的卓越诗艺。

(6)、(27)汪森《词综序》,施蛰存编《词籍序跋萃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12月版,第748页。

(7)、席慕蓉的《乡愁》这首诗写了故乡的歌谣,故乡的景致,古树的年轮,作者从浓浓并且熟悉的乡音入手,再从熟悉而又模糊的故乡曾经的景致续写乡愁,最后从内心绵延不绝的乡愁的形象化作大树的年轮,化抽象为具体的表现了出来。

(8)、《乡愁》是余光中早期的诗歌,后来他受到现代主义风潮的影响,诗风又有了很大的转变。

(9)、《灵感》这首诗很形象道出了诗人对灵感的捕捉与感悟。由杨元珍为大家朗诵这首小诗《灵感》,掌声欢迎!

(10)、作者身逢家国之变,作品常流露浓厚的家国之思。本文以微寒潮湿的春雨象征心情,并以雨声、雨景为引子,回忆自己半生漂泊的经历,文中屡引古人诗词,以衬托出对故国河山与传统文化的追思向往之情。行文时空交错,句式多变,实验性极强。应该说,余光中在大陆出现不久,就凝固成了一个文化形象:携一缕乡愁,听一袭冷雨,浅浅海水那边的月下孤影,苍老泪滴。啊,退回唐朝,这分明就是李白的对影三成人,杜甫的凭槛泪泗流。如果仅从这样的文化符号上来读余光中,显然对他是不公平的。

(11)、余先生来到了中国常德诗墙的《华夏新声》篇,察看选刻在那里的先生的名篇《乡愁》。作为台湾的杰出诗人,余先生的《乡愁》是被最早介绍给大陆读者的名篇,而这推介人便是李元洛先生。余先生抚摸着黑地白字花岗石的诗碑,沐浴着浓浓的乡情、亲情和人情,神情端庄地请摄影师为他拍照,李元洛先生也走向前去,两只紧握的手,牢贴着诗碑,照相机又记录下了这感人至深的一瞬。余先生从雕塑般的神圣中放松了自己,让满头的白发衬映他孩童般的笑脸,流露出率真的性情,说道,“我人在那头,诗刻在这头。”

(12)、但他一生的创作都在与自己争论。“中年时代/我一直在「你不知道自己是谁」与「你知道自己不是谁」之间/寻寻觅觅/追求归宿/到了白玉苦瓜一诗/才算是「你知道你是谁了」”。 

(13)、繁华终有去,覆水却难收。醉梦两无由,清风被九州。

(14)、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唐.宋之问《度大庾岭》

(15)、(3)(28)《莲的联想》新版序《夏是永恒》,《余光中诗歌选集》时代文艺出版社1997年8月版,第281页。

(16)、最初的介绍里,余光中的那首短诗《乡愁》最为出名。不难想象,在那个改革开放刚刚开启,两岸之间的文化与交流刚有松动的历史时期,像“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这样的句子,能撬动多大的历史记忆与情感共鸣。

(17)、《寻李白》的外部结构自由而严谨,造句、建节与成篇都比较自由舒展,是所谓自由诗体,但是,第一节与第三节各为十四行,第二节与第四节各为十行,基本格式有如扩展了的古典诗歌中的隔句对,这样,在参差错落的自由之中就不乏整饬之趣了。

(18)、在台湾,余光中不仅完成了学业,而且也在这里与“来自江南的表妹”恋爱结婚。他的生活看起来似乎开始平静展开,但在一九五八年的近一个月间,长女姗姗的出世与母亲的病逝接连而至,不可抗拒的生命的消逝与携着希望的新生一同扑面而来,悲喜之间一时难以言说。而也在这一年,他获得了亚洲协会奖金,怀着复杂的心情,前往爱荷华大学进修一年,开始了他的美国之旅。一九六四年,余光中又受美国国务院之邀,赴美讲学两年,先后在伊利诺、密西根、宾夕法尼亚、纽约四州讲学。一九六九年,他又第三次赴美,被美国教育部聘为科罗拉多州的教育厅外国课程顾问和寺钟学院客座教授。这三次的赴美经历,既是一次与西方文化的亲密接触,也让他深刻感受到了去国离家的滋味。这不仅是从地理距离上所谓的“他乡”遥望“故乡”的情思,更是骨子里的传统文化的寂寞。这段美国时期对他的影响巨大,他最终选择成为“回头的浪子”,重回古典的怀抱。

(19)、零度。七点半。古中国之梦死在/新大陆的席梦思上。/……/早安,忧郁。早安,寂寞。/早安,第三期的怀乡病!/早安,夫人们,早安!/烤面包,冰牛奶,咖啡和生菜/在早餐桌上等我们去争吵,/去想念燧人氏,以及豆浆与油条。/……/然后走进拥挤的课室,/在高鼻子与高鼻子,/在金发与金发,/在Hello与Good morning之间,/坐下。/坐下,且向冷如密歇根湖的碧瞳/碧瞳/与碧瞳,照出五陵少年的影子,/照出自北回归线移植来的/相思树的影子。/然后踏着艺术馆后犹青的芳草地/(它不认识牛希济),/穿过爱奥华河畔的柳荫/(它不认识桓温),/向另一座摩天楼/(它不认识王粲)。

(20)、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4、余光中的诗歌主题有乡愁书写城市书写

(1)、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唐.王建《十五日夜望月寄杜郎中》

(2)、夜来空有泪,春去渺无痕。========================五绝·云梦流萤云亭倩影横,梦底万千情。

(3)、故乡,游子以什么样的方式思念故乡呢?思念故乡,其实就是想念故乡儿时的伙伴,想念那间老屋子,想念那片土地。但是,游子最想念的还是那已经苍老的父母双亲。

(4)、长江水:是母亲哺育儿女的甜美乳汁,它是祖国抚慰游子的绵长柔情。海棠红:极富古典韵味,表达了诗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留恋和热爱。雪花白:以雪花的洁白隐喻游子对祖国母亲的赤子之心。腊梅香:预示春天来临,统一是人心所向,母亲对游子永远具有吸引力。 

(5)、正如现在许多人所意识到的,余光中的“乡愁”已经不仅仅是一种地理意义上的,或者是时间意义上的“乡愁”。他的“乡愁”还在深深凝视着深厚绵长的华夏文化,是一种融合了地理与历史的“文化的乡愁”。“……中年人的乡思和孺慕,不仅是空间的,也是时间的,不仅是那一块大大陆的母体,也是,甚且更是,那上面发生过的一切。土地的意义,因历史而更形丰富。”(《白玉苦瓜》自序)

(6)、《乡愁四韵》可以看作是一首用文字写成的乐曲,首行诗犹如乐曲的主题旋律,而且它在每一诗节的首尾呼应,使得每一个诗节都像是一个独立的“乐段”,四个乐段之间结构非常相似,这些相似的“乐段”反复演奏,形成了回环复踏、一唱三叹的音乐节奏,使主题思想得以不断深化,从而产生了荡气回肠的艺术效果。这种重章叠句的构思,显然是借鉴了中国民歌的回旋曲式的特点。

(7)、龚自珍《最录李白诗序》说:“庄屈实不可以并;并之以为心,自白始;儒仙侠实不可以合;合之以为气,又自白始也。其斯以为白之真原也矣”指出李白诗歌思想情感、美学风格的渊源、内涵,可谓卓见。余光中师承李白,他的诗歌也杂糅了屈原、庄子、儒家、道教、侠义诸种观念的和艺术的因素。他的现实关怀来自儒家的入世济世思想,祖国情结来自屈原“一篇之中”三致其“存君兴国”之意的骚赋,他还写有不少像《呼唤》、《与永恒拔河》这样满盈“道心”之作,而他的《五陵少年》、《敬礼,海盗旗》等则迹近侠盗题材。滋育过李白的庄子文和屈原赋的超迈的想象力,变化莫测的结体,行云流水的文笔,与李白豪放飘逸的诗歌一起,又滋育了余光中非凡的灵性和飞扬的才气;那“枕头下孵一窝武侠小说,血系中有一条黄河支流”的“五陵少年”,那“呼啸而来,呼啸而去”撕下“公爵夫人的衬裙,揭掉伯爵的假发”的“海盗”,读来“虎虎有生气”也和李白笔下“一诺千钧重,五岳倒为轻”、“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的侠客一样,为其诗作平添几多狂放不羁的蛮野之态,和“飞扬跋扈不知为谁而雄”之概

(8)、《乡愁四韵》可以看作是一首用文字写成的乐曲,首行犹如乐曲的主题旋律。每一节首尾呼应,使每个诗节都像是一个独立的“乐段”。

(9)、 你不是谁,你是一切。你是侏儒中的侏儒,至小中的至小。但你是一切。如果你保持清醒,而且屹立得够久。你是空无,你是一切。

(10)、全诗采用直抒型的抒情方式。作为一位生在大陆,成名于港台的著名诗人,亲情、乡情、爱国之情成为他诗歌创作的主要方向。严沧浪曾说过:“诗有别材,非关理也;诗有别趣,非关书也。”。

(11)、余光中可以无愧的是,他拥有一个诗意的人生。他的才气和余秋雨的才气是完全不同的两种类型。他对自己身上的才气没有太多或太高的认识,他自然、质朴、率真、快乐地活着,读着,写着。他虽然追求永恒,但他从不直接跟永恒套近乎,他不想在永恒面前做自我介绍,他希望有一天永恒会叩开中国文学史的大门,怯怯地问道:“请问,余光中是谁?”

(12)、高雄第一科技大学聘余光中为最高荣誉之客座教授。

(13)、闹红一舸,记来时,尝与鸳鸯为侣。三十六陂人未到,水佩风裳无数。翠叶吹凉,玉容销酒,更洒菰蒲雨。嫣然摇动,冷香飞上诗句。  日暮青盖亭亭,情人不见,争忍凌波去。只恐舞衣寒易落,愁入西风南浦。高柳垂阴,老鱼吹浪,留我花间住。田田多少,几回沙际归路。

(14)、P22:一眨眼,算不算少年?一辈子,算不算永远?上世纪七十年代作者在美国读书,在校园里创作《江湖上》,充满着对人生对国家的茫然无奈之感。最后一首作品《江湖上》,我们以最热烈的掌声,欢迎翦凝刚老师为大家朗诵。

(15)、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

(16)、余光中的“乡愁诗”在两岸四地流传甚广,他在华人世界的知名度之高,各类相关诗集的出版热潮与“乡愁诗”的研究热度一直难以消退的现象,使人不禁产生好奇。余光中“乡愁诗”的流传与接受之广的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是以下几点:

(17)、一九七四年,余光中来到香港,回到了当初告别大陆的地方。此时正值“文革”,香港看起来似乎是一个大陆与台湾之间的恰到好处的地方。在香港,他度过了十一个年头,也在这里迎来了创作的盛期。余光中在此创作了大量的作品,出版了《与永恒拔河》《隔水观音》《紫荆赋》三本诗集。一九八五年,余光中又回到台湾高雄,从此定居于此。

(18)、余光中的文字贵而不浮,绚丽而不虚幻,温婉而不俗媚,他的文字大气磅礴,不愧称之为文化大家。正如杨克所说:“余光中是中国最好的散文家之他的散文浸淫着一种诗意和古典神韵,有一种中国的文化底蕴,比较华美。”

(19)、《乡愁》是余光中诗集《白玉苦瓜》中的一首,和《民歌》《乡愁四韵》《罗二娃子》等,同是余光中以民歌风抒发乡愁的经典之作。

(20)、余光中一生从事诗歌、散文、评论、翻译,自称为自己写作的"四度空间"。

5、余光中的诗歌主题有哪些

(1)、在台湾文坛,余光中先生或许是最为人们所熟悉的作家之一。虽然他自称“右手为诗,左手为文”,但大部分人心目中的余光中,还是一位吟着《乡愁》的诗人。

(2)、我最忘情的哭声有两次,一次,在我生命的开始,一次,在你生命的结束。第一次,我不会记得,是听你说的,第二次,你不会晓得,我说也没用,但这两次哭声中间有无穷的笑声,一遍又一遍,回荡了整整30年,你都晓得,我都记得。——《今生今世》

(3)、P9:一曲《乡愁》传遍天下,可谓朗诵者们最爱的篇章。寄寓了诗人也是万千海外游子的绵长乡关之思,从邮票、船票、坟墓再到海峡,情感层层叠进,在诗的结尾升华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我们请出《乡愁》的朗诵者:杨君武。

(4)、第一章,意以象言,情以象抒。诗人选取“长江水”作为第一意象,含义深刻。

(5)、诗人王家新也很早就读过余光中的诗集《白玉苦瓜》,在他看来,后者对大陆诗歌的影响主要在1980年代。余光中早年受到西方现代主义的洗礼,后来致力于发掘与整合中国古典诗歌的传统和新诗的艺术经验,这种浸透语言与文化乡愁的“新古典主义”诗歌写作,无疑给汉语诗歌带来一种新的可能。王家新举了诗人张枣的例子:“他确实让当时许多一心执迷现代主义的年轻诗人重新发现了古典,并意识到可把中国古典引入现代。虽然台湾诗坛的复古风很有问题,但离开它们的影响和启发,据很难有《镜中》这样的诗出现。”

(6)、乡愁--余光中该诗写于1972年。余光中的祖籍是福建永春,他于1949年离开大陆去台湾。

(7)、便是把乡愁主题所包含的亲情、爱情、乡情和祖国情融合为语言虽然浅白,内涵却显得极为厚重。加之在形式上采用了由《诗经》作品确立的具有“原型”意味的复沓章法,更使这首诗易于流传。他的《当我死时》:

(8)、“船票”暗示随着岁月的增长,乡愁的睽隔也日益沉重。

(9)、今年3月国立中山大学举办“诗情乐韵余光中”,余光中朗诵诗作

(10)、P11:“月光还是少年的月光,九州一色还是李白的霜”。迫于时世离乡去国的余光中,置身满目异俗的异国他乡,常有一种文化放逐感,却无法割舍对家乡对祖国的一腔真挚情恋。欢迎冷月带来这首《独白》。

(11)、著名诗人余光中于今日逝世,得知这一消息,所有人都感到震惊和遗憾。提起余光中,大家总会想到那首著名的《乡愁》。走过近一个世纪岁月的余老,在《乡愁》之外,更是以一枝笔去诠释他理解的生活。闲暇时,或看戏,或写文,为的是一份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执念。但作为一名艺术家,余老的艺术造诣不单单在文字方面,余老认为艺术都是相通了,他对音乐也有自己的看法,甚至在余老一生中创作的众多文学作品都被拿来作为音乐素材。你知道多少呢?

(12)、不论是幼时的颠沛流离,还是后来的辗转各地,“乡愁”一词似乎是永远伴随其身的。从前是家乡的游子,后来是大陆的游子,再后来是华夏的游子。即使后来能够重回故地,时间却从不会给人重现时光的后门。余光中的“乡愁”理所当然是多重的、复杂的。“乡”之一词,于他而言内涵太过庞杂,因此无论身处何方,他永远是一名怀愁的游子。

(13)、(16)《最录李白序》,转引自陈伯海辑《唐诗汇评》上,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年5月版,第554页。

(14)、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乡愁--席慕蓉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离别后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乡愁--余光中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扩展资料:望故乡的创作背景:暮年,于先生深恨祖国处于分裂状态、自己不能叶落归根,深念失散多年的大陆亲人,遗憾而痛苦。

(15)、最近台湾还有一位音乐家把《乡愁》谱成了南管,也有人谱成苏州评弹,总共有十几种。我很多诗跟《乡愁》完全不同,有些人想认识我,喜欢诗的话,请把这首诗暂时忘掉。

(16)、稻香季节沉甸甸的梦挂在广阔的田野飘香的轻风吹开了农家那如痴如醉的心扉梦,不是缠绵的在喜庆的氛围里多姿的金波荡在水乡的怀中人们一如吮吸千杯美酒就在这----沃野千里飘香时.望乡台登上望乡台众山脚下踩遥看天际一抹云风送乡音来身边没有林涛山路又弯又窄唯有故乡一条路直通望乡台看见故乡山和水看见故乡柳和槐还有家前那棵松还象我奶奶离家千里外转眼已数载思乡之情终不退年年总来望乡台1想起故乡,我无名地思念起故乡。故乡,是游子用谷子酿造出来的陈年老酒,搁置年代越远,放置时间越长,酒的味道就有醇香。

(17)、P14:偶然停电的晚上,诗人在烛光中寻到了四十年前的回忆。这温暖中还纠缠了一声轻叹,一丝疼痛。失落的心里,会因这烛光而生动,即使斑斑白头。由辜兰芬带来这首《问烛》。

(18)、不过,他的诗歌作品水平也是参差不齐的,“明年的情人节,下不下雨,明年?/谁知道呢?谁知道/去年的情人节有没有下雨?/谁记得当时谁哭得最潮湿?/下一次情人节,谁是你情人?”(《诀》)不仅拖沓,而且浅薄,不断地反复,却把诗的节奏打得稀乱。一本诗集中如果有几首这样的作品,那要当一个大诗人,便为时尚早。

(19)、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宋.李清照《菩萨蛮》

(20)、女孩因物质而选择男人是可惜和浪费,她们失去了追寻自己是谁的机会,吃苦趁年轻才能发掘出身体里的宝藏,老了面临险境后悔晚矣!不要选“容易的路”,那其实是最艰难的。未经世故的女人习于顺境,易苛以待人;而饱经世故的深谙逆境,反而宽以处世。

(1)、早在08年余光中教授作客"扬州讲坛"时,就曾提到:诗是一种艺术,音乐也是艺术。诗是文字的艺术,音乐呢?音乐是一种如何分配时间的艺术。诗这种综合的艺术,兼有音乐的时间安排、同时也有着绘画的空间安排。

(2)、一时间,大家纷纷吟起他的《乡愁》,这首被选在我们小学课本之上的诗歌,一定程度上是我们几代人乡愁与家国情怀启蒙诗。

(3)、1962年,他八十三岁,重病缠身,自知不久于人世,于是考虑后事:“我百年之后,愿葬玉山或阿里山树木多的高处,山要高者,树要大者,可以时时望大陆。我之故乡是中国大陆”(1962年1月12日的日记)。

(4)、更重要的是,余光中理解中的乡愁,内涵广阔,不仅包含地理意义、家乡风土、历史在内的文化印记,还有格局大小之别。举例来说,“‘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小而亲切;‘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大而慷慨。”

(5)、各位领导、嘉宾及朗诵提高班的学员朋友们:大家晚上好!我是今晚的主持人昕霖!

(6)、《寻李白》是著名诗人余光中创作的一首自由诗。本诗选自他的《隔水观音集》。这首现代诗融入了李白的许多著名诗句,并且采取对话的方式行文。扩展资料《寻李白》一诗选自余光中《隔水观音集》。余光中曾在《莲的联想诗集·后记》云:“怀古咏史,原是中国古典诗的一大主题。

(7)、想起故乡,我就静静地思念故乡。故乡,是一道色香味俱全而又上好的美味佳肴,诱惑远方的游子不得不去品尝。

(8)、小时侯,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9)、当我死时,葬我,在长江与黄河/之间,枕我的头颅,白发盖着黑土/在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我便坦然睡去,睡整张大陆/听两侧,安魂曲起自长江,黄河/两管永生的音乐,滔滔,朝东/这是最纵容最宽阔的床/让一颗心满足地睡去,满足地想/从前,一个中国的青年曾经/在冰冻的密西根向西了望/想望透黑夜看中国的黎明/用十七年未餍中国的眼睛/饕餮地图,从西湖到太湖/到多鹧鸪的重庆,代替回乡

(10)、余光中早年写古典诗,后又转写现代诗,然而,他的诗其实可以算得上是现代的躯壳中流着古典的血液。有意思的是,他年轻时曾攻读外文系,后又多次赴美学习交流,但最终回首重拾东方的古典。在文学上,尤其是在诗歌上,他显得有些“不伦不类”,但这就是余光中诗歌的迷人特质,后又引来不知多少人来研究。民国时期走来的文人,不说在中国古典文学上造诣深厚,也大都于此系统学习、深谙于心,而在时代潮流的裹挟下,他们又匆匆奔向西方文化的领土,中西文化的碰撞总在有心人的笔下绽放出耀眼的火花。这点深刻体现在他后来所主张实践的“新古典主义”中。而“乡愁诗”作为一种艺术表现方式,一方面是对古老东方大地的追忆,另一方面是对悠久华夏文化的怀恋。余光中作为现代人,取自中国古典艺术的血液,以现代的诗歌形式来表现其内容,这就在内容和形式上完成了一个古与今的沟通融合。

(11)、旅行的意义并不是告诉别人“这里我来过”,而是一种改变。旅行会改变人的气质,让人的目光变得更加长远。在旅途中,你会看到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习惯,你才能了解到,并不是每个人都按照你的方式在生活。这样,人的心胸才会变得更宽广;这样,我们才会以更好的心态去面对自己的生活。——《何以解忧》

(12)、  余光中所写近千首诗中,咏写人物的诗歌是很重要的一类,约占总数的十分之不仅数量有近百首之多,且古今中外,身份各殊。这类诗,除了极少数篇目是以传说中人物为吟咏对象之外,其余都是写历史或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人物。有些您所心仪的人物甚至赋诗多首。这些诗,根据不同人物采用不同方法,或选准角度,侧笔切入;或抓住特点,于细节中见风神。取材广泛,构思巧妙。比如那首被许多论者推崇的《寻李白》开头两句“那一双傲慢的靴子至今还落在/高力士羞愤的手里/人却不见了”,即以电影特写手法,把久远的历史镜头推到读者面前。而其中“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这些诗句淋漓酣畅,所蕴涵的磅礴大气竞直逼唐宋豪放诸家。诗歌是一种空灵的艺术,而他所写又实有其人。他在诗歌中是如何处理这种实与虚之关系的?

(13)、那里,紧贴着断崖的裸岩,他的牦牛悠闲地舔食,雪线下的青草。

(14)、(14)沈德潜《唐诗别裁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8月版,第183页。

(15)、文学作品的传播离不开现实环境。不论是国人背井离乡,海峡两岸隔海相对,还是海外华人遥遥相望,“乡愁诗”都在相当程度上契合了人们情感表达的需要。而随着国家的开放与全球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炎黄子孙离开故土,“乡愁诗”的生命力也在延续。“乡愁”这一母题几乎存在于各个国家的文学作品中,这是人类远古以来就存在的情感。就如同现在的人们青睐李煜的词中的抽象情感,余光中“乡愁诗”中抽象出来的“乡愁”情感具有共通性,这也是其“乡愁诗”接受人群广泛的原因。

(16)、想起故乡,我就在内心深处思念故乡。对于故乡的思念,年代越远久,对故乡的体会就越深刻,灵魂的触动就也大。

(17)、诗评媒编辑部信箱:shipingmei001@1com

(18)、这首词运用典型化手法,把词人游赏过的武陵、吴兴、杭州三地的荷花概括起来加以表现,亦花亦人,寄托词人高洁幽独的情怀品格。“嫣然摇动”二句,咏荷最为出色,词人对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情有独钟,荷花对品格高洁的词人同样意有所属。在这互为主客的审美交感中,词人竟觉得不是他吟出了荷花之美,而是荷花飞来化为芬芳的诗句。这二句极见琢炼之工,又极有韵味。可谓幽韵冷香,健笔柔情。试看余光中《莲的联想》里的《等你,在雨中》一诗:

(19)、2010年,余老曾在成都武侯祠博物馆参与文化活动时说到:“年轻人唱的流行歌曲就是他们的诗歌,当代人也许不会太在意,但流行广泛,经历大浪淘沙后,就会诞生优美的诗歌,也能产生影响中国文字的诗人。” 

(20)、李贺诗歌的浓郁而阴冷的时间、死亡意识,奇兀的感觉印象,对余光中影响明显,如下一些诗句:“往事梦游着,在安排一列奇异而无声的/化装游行,向一座死城”、“最后的访客已辞去,只遗下/氧化了的时间的骨灰/于我的烟灰缸里”(《夜的标本》);“醒来,看梦魇的标本浮漾于/夜的酒精缸里/而远处,按摩者的冷笛/在催眠长街的碧瞳与红瞳”(《夜之第六感》);“脑之小宇宙膨胀着/潜意识之星云在旋转//爱伦坡耸起背尖叫/说马蒂斯的裸女踩住他尾巴/而克利的小黄鸟们遂惊散了/将空气扇成晶亮的旋涡”(《超现实之夜》);“暴风雪来自阿拉斯加,/以一柄水银匕首刺杀了/金发的早春”(《安魂曲》);“常想去太阳的赤道上,/卧轨自杀,也杀死追我的忧郁。//常想沿离心力的切线/跃出星球的死狱,向无穷蓝/作一个跳水之姿”(《我总是无聊的》);均留下了程度不同的李贺印记。《大度山》有句“天河的水声常令我失眠”,借自李贺《天上谣》“银浦流云学水声”。《万圣节》里的“新收割过的干草地上/僵立着禾堆的三Kd/幽灵群绕他们跳死亡之舞/磷质的胫骨击起暗蓝的火花”一节,意象使用仿佛李贺《南山田中行》的“荒畦九月稻叉牙,蛰萤低飞陇径斜。石脉水流泉滴沙,鬼灯如漆点松花”。李贺式的阴冷死亡意识甚至渗透到余光中的爱情描写里:“最后有不可抗拒的疲倦袭来/纯黑色的虚无猫踞在我们脸上/就这么搁浅在平面的死亡/我们徇情,且并肩陈尸//……/至少可以忘记蛆的凌迟/忘记僵冷,忘记空眼眶的黑视”(《吐鲁番》)。如果说上引句段都是局部性的,那再看《四谷怪谭》:“水缸边,该有只亵渎的老蜗牛/在星光浴,伸着触须/白眉毛的月倒挂在屋檐下/授三千年的巫术/给一头世故的盲猫//而万一果然有一片阴影/落下,在翻开的书面,果然一只/石灰色的瘦削的臂/一张交白卷的脸,一个/无齿光的笑”。在整个意境上都是李贺式的。当然李贺也不全是阴冷,他那奇兀的感觉想象也有辉煌明亮的时刻,像“羲和敲日玻璃声”所写(《秦王饮酒》);余光中《黎明》有句:“我听见旭日掷黑夜以第一根镖枪,/清脆地,若金属铿然之坠地”,当是受李贺这句诗的启发。而李贺对余光中的影响,不仅限于诗歌,且旁及于散文,余光中自述他“对李贺的沉迷,在《鬼雨》和《黑灵魂》一类的抒情散文里,仍显然可见” 

(1)、“乡”者,故乡、原籍、出生之地。从狭义上来说,“乡”可以仅仅指代自己的故乡,即出生、生活过的地方。在这个意义上,“乡愁”是一种私密的、个人的情感。从广义上来说,又可作为两类看待——空间上的“故乡”和时间上的“故乡”。从空间角度来讲,与故乡相对的是他乡,而当我们放大整个空间视角时,故乡的范围也就随之放大了。一个人的故乡是一个村镇,一个城市,一个省份,也可以是一个国家。这往往取决于我们所处的“他乡”。而从时间角度来看,故乡往往交织了岁月的痕迹与时间的记忆,这类不可回溯的事物最终成为人们在今后“求而不得”的执念。而在许多情况下,人所谓的“乡愁”总是将上述事物纠缠其中,难分难解。因此,一个人的“乡愁”往往是复杂多面的。一处故乡,一名游子,万般愁思。

(2)、余光中创作的指称有很多,什么“四度空间”、“艺术上的多妻主义”、“左手为文,右手为诗”等,但这除了说明他的涉猎的领域宽广之外,和他的创作成就好像关系不大。只要认真读过余氏的人,应该都能领会。余光中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热爱中国。他说“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我的血系中有一条黄河的支流。”“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自己“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他说:“写来写去,文体纵有变化,有一样是不变的,那便是我对中文的赤忱热爱。如果中华文化是一个大圆,宏美的中文正是其半径,但愿我能将它伸展得更长。”面对悠远而丰满的中华文化,传统文化血脉浸润的诗人正跨越着空间的乡愁,又沉浸在时间与文化的乡愁中。对中国古典文学传统,对中华民族及其博大悠久的历史文化,作者几十年来都保有强烈而深沉的尊敬仰慕。“乡愁是根深蒂固的人之常情,但不完全由地理造成。一个人多年后回到故乡,仍然可能乡愁不断,因为他所熟悉的故乡已经改变了。我当年离开内地:掉头一去是风吹乌发,回首再来已雪满白头。这乃此生最大伤痛。幸好那时我已21岁,故土的回忆,文化的濡染已经深长,所以日后的欧风美雨都不能夺走我的汉唐魂魄。”

(3)、评论、翻译,他也通通在行。除了翻译十四行诗、现代诗等诗歌,《梵谷传》(梵谷=梵高)是他最有名的翻译作品

(4)、魂萦千百度,月夜尽伤秋。醉梦两无由,嵯跎岁月稠。

(5)、每逢佳节倍思亲——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6)、焦桐对余光中的“乡愁诗”的发展分布做了如下的分析:“早期诗作较少涉及乡愁母题,仅《五陵少年》中的〈五陵少年〉和〈春天,遂想起〉。大致从《敲打乐》开始升高乡愁母题,到了《白玉苦瓜》《与永恒拔河》拔上了高峰,《梦与地理》以降,题材上的‘本土化’愈益明显,第十六本诗集《安石榴》(1996年)各种题材并陈,‘台湾心’的比重甚于‘中国结’。大致上,愈晚期的作品乡愁指数愈低,《安石榴》中勉强列入乡愁之作只有〈宜兴茶壶〉〈金陵子弟〉〈召魂〉三首。起初,乡愁还只是怀念,〈坐看云起时〉追忆江南,意谓目前生活的台湾,两个母亲分别在海峡两边召唤。后来,乡愁的咏叹,变奏为感时忧国的沉吟,对人的关注远远凌驾于对国的信仰。”余光中的早期诗作较少涉及“乡愁”主题,这是可以理解的,而“愈晚期的作品乡愁指数愈低”的原因,或许是因为随着海峡两岸的交流互通,回到大陆的次数增加,地理上的“乡愁”之感反而不再如从前那般,但是,时间意义上的“乡愁”和“文化的乡愁”却是依然存在的。

(7)、他在1992年首次应邀回了一趟大陆。此后20余年来,回大陆60余次,获颁20多所大学客座教授。

(8)、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唐.孟郊《游子吟》

(9)、面对屈原曾经行吟的滔滔沅水,又转身回望临江而立的镌刻在防洪大堤上的中国常德诗墙,余先生说道:“大堤抵御洪水,诗墙是抵御时光的”,是啊!诗人因为诗歌而长久活着,人类因为诗意而永远美好!

(10)、后来,《乡愁》在大陆选入教科书,很多人会背。可是它也妨碍我,因为它好像变成一张名片,这张名片大到把我的脸遮住了。

(11)、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汉.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

(12)、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13)、最广为人知的那首《乡愁》,创作于早期,属于历史文化怀乡诗。虽然我不敢说现在两岸三地的年轻人,还能感受到他当时的乡愁。某种程度上,他的这首诗是绝唱。

(14)、人生有许多事情,正如船后的波纹,总要过后才觉得美的。——《余光中精选集》

(15)、故乡,思念故乡,是不需要任何借口的。游子无时无刻不在思念故乡。

(16)、余光中的《乡愁》诗用衬托的方式,从远到近,从小到大,由浅入深,一层又一层铺叙出乡愁之浓。而席慕容的《乡愁》则为大家描述了一幅幅美丽的画面,女诗人用超凡的想象力,新奇的比喻,缠绵的情思,细腻的表现了乡愁的主题。

(17)、诗句所表达的,也就是流放南楚的屈原在《涉江》中深致感慨的“哀南夷之莫余知兮”之意。这种以种族和文化龃龉为底蕴的尖锐刺人的异乡感,几乎无处不在,从卧具到早餐到语言到长相到环境,都能引起游子条件反射般的身在异乡的感觉,唤醒并强化游子的种族、文化归属意识,也就是家乡意识和祖国意识。所以,远渡重洋,处身新大陆,他的中国意识特别强固,对异国他乡有着一种本能的排拒心理:“在国际的鸡尾酒会里/我仍是一块拒绝融化的冰”,因为“中国的太阳距我太远”,而宁愿保持“零下的冷和固体的硬度”(《我之固体化》)。

(18)、“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寻李白》)这是余氏诗歌标本式的句子,像是从词演化过来,其实是余光中自出机杼,句子的枝头摇曳着灵气与才华。

(19)、  余光中:乡愁是人同此心、举世皆然的深厚情感,对于离家甚至去国的游子尤为如此。当年,我离开大陆,已经21岁,汉魂唐魄入我已深,华山夏水长在梦里。日后更从台湾去美国,乡思尤甚,所以乡愁的诗写了很多。

(20)、诗墙小剧场将持续不断地举办各种艺术活动,欢迎您参与!登记通道:

(1)、等你,在雨中,在造虹的雨中/蝉声沉落,蛙声升起/一池的红莲如红焰,在雨中//你来不来都一样,竟感觉/每朵莲都像你/尤其隔着黄昏,隔着这样的细雨//永恒,刹那,刹那,永恒/等你,在时间之外/在时间之内,等你,在刹那,在永恒//如果你的手在我的手里,此刻/如果你的清芬/在我的鼻孔,我会说,小情人//诺,这只手应该采莲,在吴宫/这只手应该/摇一柄桂桨,在木兰舟中//一颗星悬在科学馆的飞檐/耳坠子一般地悬着/瑞士表说都七点了。忽然你走来//步雨后的红莲,翩翩,你走来/像一首小令/从一则爱情的典故里你走来/从姜白石的词里,有韵地,你走来

(2)、1985年出任国立中山大学(台湾)文学院院长至今。其后的写作多「写实伤感」。

(3)、他的母亲与妻子均为常州人,故他以江南人自命。又因抗日战争期间四川生活,感情上亦自觉为蜀人。

(4)、P16:先生除了在文学上的多管齐下,还表现于他在美术和音乐上的热情和造诣。把月光掬在掌,注在瓶,分析回忆,分析悲伤。诗歌赋予画面感,勾画出一幅凄惨淡白的海景月色图,取材于台湾童谣的这首《月光光》,掌声欢迎黄华进行朗诵。

(5)、南宋词人姜夔对余光中的影响,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以“健笔写柔情”;二是琢炼清雅的语言风格。余光中找到自己诗歌中心意象、开始形成个人风格的《莲的联想》时期,可以说是“姜夔时期”。这部诗集收入的30首作品,写于1961年8月至1963年3月,基本上是一部情诗集,使用古典的“莲”作为中心意象。它的情诗性质和意象选择,留下了明显的姜夔痕迹。在诗集的序言里,余光中说:“至于美成和白石咏荷的杰作,作者原是音乐家,韵律之美,自在意中,而意象的鲜活醒目,更是印象主义的神髓。‘鸟雀呼晴……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岂非莫内画面?‘秋水且涸,荷叶出地寻丈。因列坐其下,上不见日,清风徐来,绿云自动,间于疏处,窥见游人画船’,这样的景色,简直要动雷努瓦的彩笔了。我自恨不是德彪西或莫内,但自信半个姜白石还做得成”(《莲恋莲》)。余氏虽然把周邦彦和姜夔并提,但周的咏荷之作是单纯写景,不带丝毫爱情色彩;而白石咏荷词《念奴娇》则有明显的女性化色彩和隐约的言情比兴性质,余氏在《莲的联想》序中所引“秋水且涸”几句即出自这首词的小序,这里略去词序,录词如下:

(6)、混合着刺人感官的奶油、草叶,与酵母的芳香……

本文就为大家分享到这里,希望小伙伴们会喜欢。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