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名人名言 >

精选77句荀子名言加翻译(荀子名句经典语录)

导读荀子名言及译文 1、荀子名言及译文及注释 (1)、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故人不能无乐。乐则必发於声音,形於动静,而人之道,声音、动静、性术之变尽是矣。《荀子•乐论篇》 (2)、(译文)不...

荀子名言及译文

1、荀子名言及译文及注释

(1)、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故人不能无乐。乐则必发於声音,形於动静,而人之道,声音、动静、性术之变尽是矣。《荀子•乐论篇》

(2)、(译文)不经过一年中最寒冷的时候,无法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谢的;不经过艰难的考验,无法知道一个人是不是真正的君子。

(3)、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学记》

(4)、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论语》

(5)、译文:一个人能具备敦厚的品德,在于他日积月累,坚持不断地按照礼的原则行事;一个人能具备豁达大度的品德,在于他普遍地推行礼的原则,处处按照礼的要求去做;一个人能具备高尚的品德,在于他真正把礼的原则发扬光大;一个人能具备明察秋毫的品德,在于他切实把礼的原则融化在自己心中了。

(6)、(译文)肉腐了就会生蛆,鱼枯死了就会生虫,懈怠疏忽忘记了做人准则就会招来灾祸。

(7)、译: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不会感到迷茫,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疲倦而没有收获。

(8)、译文:古代的君主痛恨混乱,所以指定了礼仪来加以区分,使人们有贫穷与富裕、高贵与卑贱的差别,使自己能够凭借这些差别来全面统治他们,这是治理天下的根本原则。《尚书》上说:“要做到整齐划关键在于不整齐划一。”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9)、南方有一种叫“蒙鸠”的鸟,用羽毛作窝,还用毛发把窝编结起来,把窝系在嫩芦苇的花穗上,风一吹苇穗折断,鸟窝就坠落了,鸟蛋全部摔烂。不是窝没编好,而是不该系在芦苇上面。西方有种叫“射干”的草,生长在高山之上,只有四寸高,却能俯瞰百里之遥,不是草能长高,而是因为它长在了高山之巅。蓬草长在麻地里,不用扶持也能挺立住,白沙混进了黑土里,就再不能变白了,兰槐的根叫香艾,一旦浸入臭水里,君子下人都会避之不及,不是艾本身不香,而是被浸泡臭了。所以君子居住要选择好的环境,交友要选择有道德的人,才能够防微杜渐保其中庸正直。

(10)、译:每做一件事情必须要经过反复的考虑后才去做。

(11)、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明•朱熹

(12)、译文:所以音乐是用来引导快乐的,金石丝竹之声,是用来引导道德的。音乐得到推行人们就会朝着正确的方向走。

(13)、圣人知心术之患,见蔽塞之祸,故无欲无恶,无始无终,无近无远,无博无浅,无古无今。《荀子•解蔽篇》

(14)、(译文)蓬草长在麻地里,不用扶持也能挺立住;白沙混进了黑土里,就会变得和土一样黑。

(15)、大者不能,小者不为,是弃国捐身之道也。——荀子

(16)、有益国家之事虽死弗避。--明•吕坤《呻吟语•卷上》

(17)、虚壹而静,谓之大清明。万物莫形而不见,莫见而不论,莫论而失位。《荀子•解蔽篇》

(18)、君子博学而日三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

(19)、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使有贫富贵贱之等,足以相兼临者,是养天下之本也。《书》曰:“维齐非齐。”此之谓也。《荀子·王制篇》

(20)、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荀子·修身》

2、荀子名言加翻译

(1)、“求之而后得,为之而后成,积之而后高,尽之而后圣。”(《儒效》)

(2)、蒙鸠:即鹪鹩,俗称黄脰鸟,又称巧妇鸟,全身灰色*,有斑,常取茅苇一毛一毳为巢。)

(3)、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增广贤文》

(4)、译文:人天生有认识的能力,有认识能力就有记忆。有记忆就是贮藏,然而也有所谓虚,所谓虚,就是不因为已经获得的去妨碍将要接受的。

(5)、译文:所以说:本性,是人天生的材质;人为,是盛大的礼法文理。没有本性,那么礼法文理就没有地方施加,没有人为,人本始的天性就不能自己变得美起来。

(6)、虽有(yòu)槁暴(pù):即使又晒干了。有,通“又”。槁,枯。暴,同“曝”,晒干。

(7)、“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远也,辍广;君子不为小人之匈匈也,辍行。”

(8)、译:想看到更远更广阔的景物,你就要再上一层楼。想学到更多更深的知识,你就要比原来更努力。

(9)、译:学习知识但不能灵活运用,不能称为学习。

(10)、译文:礼的制定,上取法于天,下取法于地,中间取法于人,人们共同居住、和谐统一的道理全在这里了。

(11)、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天道不会因为人的情感或者意志而有所改变,对人的善恶分辨完全漠然置之。荀子对传统的宗教迷信持批判的态度,认为自然的变化与社会的治乱吉凶没有必然的联系。认为祭祀哀悼死者的各种宗教仪式,仅仅是表示“志意思慕之情”,是尽“人道”而非“鬼事”。

(12)、肉腐出虫,鱼枯生蠹。怠慢忘身,祸灾乃作。《荀子·劝学》

(13)、(译文)没有听到的不如听到的,听到的不如见到的,见到的不如了解到的,了解到的不如去实行,学问到了实行就达到了极点。

(14)、译:见到有人在某一方面有超过自己的长处和优点,就虚心请教,认真学习,想办法赶上他,和他达到同一水平;见有人存在某种缺点或不足,就要冷静反省,看自己是不是也有他那样的缺点或不足。

(15)、译:知道什么是可耻的行为,那就是勇敢的好表现。

(16)、(感悟)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当你不了解一个人的时候,就看看他结交的朋友,那里一定有他的影子。

(17)、凡百事之成也,必在敬之;其败也,必在慢之。《荀子·议兵》

(18)、该句的中心思想是说君子广泛地学习,并且经常把学到的东西拿来检查自己的言行,遇到事情就可以不糊涂,行为也就没有过失。

(19)、译:遇到挫折与失败,绝不从客观上去找借口,绝不把责任推向别人,后来发展为成语"怨天尤人"。

(20)、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

3、荀子名句经典语录

(1)、六马:古 代天子之车驾用六匹马拉;此指拉车之马。仰秣:《淮南子·说山训》高诱注:“仰秣,仰头吹吐,谓马笑也。”一说“秣”通“末”,头。

(2)、译文:做了却无益于成功,追求却无益于得到,忧愁却无益于解决危机,对于这样的事,就应当将它抛弃得远远的。不因为它而妨碍自己,也不让它对心有片刻干扰。

(3)、译文:天地和谐,万物才能生长,阴阳相接,世界才能变化,人的天性和后天的礼义结合,天下才能能到治理。天能产生万物,却不能治理它;地能养育人,却不能治理人;世界上的万物和人类,必须依靠圣人制定礼法,然后才能各得其位。

(4)、译文:路程虽近,不走是到不了的;事情虽小,不做是不能完成的。高尚的道德必须去追求,道德境界是在不断修养中才能走向崇高的。

(5)、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三国•曹植《白马篇》

(6)、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但它的颜色比蓝草更青;冰是水凝成的,但它比水更冷。一块木材很直,合乎木匠拉直的墨线,假如用火烤使它弯曲做成车轮,它的弯度就可以符合圆规画的圆。即使又晒干了,也不再能再挺直,这是由于人力加工使它变成这样的。

(7)、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中庸》

(8)、译文:一个好的农民,并不因为遇到水、旱等自然灾害,就不去耕种土地;一个好的商人,并不因为一时的亏损,就不再搞经营;一个有远大志向的人,并不因为贫穷,就放松对自己的严格要求,松懈自己的斗志,放弃自己的理想追求。

(9)、强自取柱:谓物性过硬则反易折断。柱,通“祝”(王引之说),折断。《大戴礼记·劝学》作“折”。

(10)、人不能不乐,乐则不能无形,形而不为道,则不能无乱。先王恶其乱也,故制《雅》、《颂》之声以道之。《荀子•乐论篇》

(11)、译文:老天不会因为人仍讨厌寒冷而将冬天终止;大地也不会因为人们讨厌它太远而将废弃了它的广大无边;君子不因为一些卑劣之人的无理喧嚷和无谓的干扰就停止自己的行动,放弃个人的伟大志向。

(12)、译文:虚心、专安静,才能达到认识上的极其透彻、没有遮蔽的境界。进入这种境界,世界万物没有不显现出来的,显现出来的都能加以归类、排列次序,能排列次序的都会让其各得其位。

(13)、译:玉石不经过雕琢,不能成为有用的玉器;人不经过学习,就不懂得事理。

(14)、译:事业或学业的成功在于奋发努力,勤勉进取。太贪玩,放松要求便会一事无成;做人行事,必须谨慎思考,考虑周详才会有所成就。任性、马虎、随便只会导致失败。

(15)、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劝学》

(16)、是呀,在古籍《荀子》中,共存三十二篇,除少数篇章外,大部分是他自己所写。

(17)、荀况是新兴地主阶级的思想家。他的学问渊博,在继承前期儒家学说的基础上,又吸收了各家的长处加以综合、改造,建立起自己的思想体系,发展了古代唯物主义传统。现存的《荀子》三十二篇,大部分是荀子自己的著作,涉及到哲学、逻辑、政治、道德许多方面的内容。

(18)、良药苦于口而利于病,忠言逆于耳而利于行。--《孔子家语》

(19)、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

(20)、心枝则无知,倾则不精,贰则疑惑。以赞稽之,万物可兼知也。身尽其故则美,类不可两也,故知者择一而壹焉。《荀子•解蔽篇》

4、荀子名言名句解释及道理

(1)、君子敬其在已者,而不慕其在天者,是以日进也。——荀子

(2)、译文:虚心、专安静,才能达到认识上的极其透彻、没有遮蔽的境界。进入这种境界,世界万物没有不显现出来的,显现出来的都能加以归类、排列次序,能排列次序的都会让其各得其位。

(3)、译:人如果不学习,就像面对墙壁站着,什么东西也看不见。

(4)、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荀子·修身》

(5)、相,即相面。作者在这段中指出,相面是古代所没有、学者所不齿的方术,它与人的吉凶无关,作者以大量的实例证明了相面术的虚妄。人有三不祥:幼而不肯事长,贱而不肯事贵,不肖而不肯事贤,是人之三不祥也。人有三必穷:为上则不能爱下,为下则好非其上,是人之一必穷也;乡则不若,偝则谩之,是人之二必穷也;知行浅薄,曲直有以相悬矣,然而仁人不能推,知士不能明,是人之三必穷也。人有此三数行者,以为上则必危,为下则必灭。《诗》曰:“雨雪瀌瀌,宴然聿消。莫肯下隧,式居屡骄。”此之谓也。大意本段是荀子对吉凶的看法。他认为人如果不肯做符合自己身份、地位的事,必将陷于“不祥”和“必穷”的困境。这种吉凶观已经完全抛弃了神秘主义的说教。人之所以为人者,何已也?曰:以其有辨也。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是无待而然者也,是禹、桀之所同也。然则人之所以为人者,非特以二足而无毛也,以其有辨也。今夫狌狌形笑,亦二足而无毛也,然而君子啜其羹,食其胾。故人之所以为人者,非特以其二足而无毛也,以其有辨也。夫禽兽有父子而无父子之亲,有牝牡而无男女之别,故人道莫不有辨。辨莫大于分,分莫大于礼,礼莫大于圣王。圣王有百,吾孰法焉?故曰:文久而息,节族久而绝,守法数之有司极礼而褫。故曰:欲观圣王之迹,则于其粲然者矣,后王是也。彼后王者,天下之君也,舍后王而道上古,譬之是犹舍己之君而事人之君也。故曰:欲观千岁则数今曰,欲知亿万则审一欲知上世则审周道,欲知周道则审其人所贵君子。故曰:以近知远,以一知万,以微知明。此之谓也。夫妄人曰:“古今异情,其以治乱者异道。”而众人惑焉。彼众人者,愚而无说,陋而无度者也。其所见焉,犹可欺也,而况于千世之传也!妄人者,门庭之间,犹可诬欺也,而况于千世之上乎!圣人何以不欺,曰:圣人者,以己度者也。故以人度人,以情度情,以类度类,以说度功,以道观尽,古今一度也。类不悖,虽久同理,故乡乎邪曲而不迷,观乎杂物而不惑,以此度之。五帝之外无传人,非无贤人也,久故也,五帝之中无传政,非无善政也,久故也。禹、汤有传政而不若周之察也,非无善政也,久故也。传者久则论略,近则论详,略则举大,详则举小。愚者闻其略而不知其详,闻其详而不知其大也,是以文久而灭,节族久而绝。

(6)、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

(7)、故言有召祸也,行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

(8)、译:飞得慢的鸟儿提早起飞就会比别的`鸟儿早飞入树林,不够聪明的人只要勤奋努力,就可以比别人早成材。

(9)、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荀子·荣辱》

(10)、译:尊敬、爱戴别人的长辈,要像尊敬、爱戴自己长辈一样;爱护别人的儿女,也要像爱护自己的儿女一样.

(11)、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韩非子》译:千里大堤,因为有蝼蚁在打洞,可能会因此而塌掉决堤;百尺高楼,可能因为烟囱的缝隙冒出火星引起火灾而焚毁。

(12)、(感悟)实践出真知。在自强不息的行动和探索中,才能获得真知。

(13)、丧礼者,以生者饰死者也,大象其生以送其死也。故如死如生,如亡如存,终始一也。《荀子•礼论篇》

(14)、今天,诗享君要分享荀子书中的10个惊世哲理,如果你能读懂并致于行的话,将受益一生。

(15)、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况,字卿,华夏族(汉族),战国末期赵国人 。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时人尊称"荀卿"。西汉时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因"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称孙卿。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兰陵(位于今山东兰陵县)令。

(16)、译文:人不可能没有快乐,有快乐就不能不有所表现,有所表现而不去引导,就会流于乱。先王憎恶这种乱,所以制作了雅、颂的音乐以引导它。

(17)、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汉青。--宋•文天祥《过零丁洋》

本文就为大家分享到这里,希望小伙伴们会喜欢。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阅读